0

记叙文写作的注意事项(优秀20篇)

导语:还在为处处苦寻作文素材而烦恼吗?还在为找不到新鲜视觉而挠头吗?原来,素材最多最全的竟是我们相伴三年的语文课本。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4322

作文

277

2024年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全文共 1108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中考记叙文写作,因笔者曾执教初中语文五年、高中语文二十三年,参加中考和高考大大小小的统考阅卷不计其数,积累了一些素材和经验,近年来也指导了不少同学的中考作文和《美文》组织的“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我把这些东西分类汇总分析一下,希望能助同学们一臂之力。

一、审题。

作为考试作文,审题至关重要。考试的目的是拉开档次,如果审题立意走偏,必然是不及格的,一般水平的同学,至少要丢掉十分以上。因此,必须保证时间,反复思量,千万不要一有想法,就草草动笔。具体要从五个方面做起:

1.审试题的类型。中考最常见是命题、半命题、话题、半话题作文,个别的可能有导引材料。在中考阅卷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命题作文当成话题作文,自己另设题目,要扣掉两分。更严重的是,另立题目后作文往往会偏离题意。再就是把话题当作命题,话题一般范围很大,用它作题目,写出的作文也常常是空洞的。如以“亲情”为话题,做题目很宽泛。第三是半命题作文另的一半内容,出题人一般给提供可资参考的内容,如01年青岛中考半命题作文《这件事真让我­ 》要求:“划线处可填高兴、难过、感动、惭愧……”显然前面两个不如后面两个立意高,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些内容有高下之分。因而,同学们不能不加以分析、选一个就写、由着自己的性情来。

2.审题目的元素。要审清一个题目有几个元素、还有没有隐藏的元素,它们是什么关系。比如:06年青岛题《欢乐与痛苦》,题中两个元素都必须表现出来,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二者常常相互依存。再如:《一路有你陪伴》,题中明摆着有“一路”、“有你”、“陪伴”三个元素,后面还须补一个隐含着的元素“我”。此文如果写成“一路有你陪伴他(她)”,作文立意就走偏了。

3.审要素的虚实。在一个题目中,几个要素往往有虚有实,要先弄清它们的虚实,确定自己的作文从实立意还是从虚入笔。还举“一路有你陪伴”这个例子:“一路”可实,如写与某人走了一路(一程、一段)发生的事;也可虚,写一个年代、一生发生的事。“你”可实,可以是一人、一物(如一本书、一枝笔);也可虚,如理想、追求、爱好等。至于“陪伴”,还要写出主客关系,即“你伴我”。

4.审题目的重心。要知道一个作文题目要求表现的重点是什么。一般说来偏正短语题目修饰语是表现重点。例如05年上海题《充满活力的岁月》,作文要写出充满活力的事,至于“岁月”,是指过去的一段时间。而动宾结构的短语作题目时,则要把表现的重点放在过程上。如06年四川南充《战胜自我》,要写出怎样战胜自我这个过程。98年全国高考记叙文《战胜脆弱》有大量同学偏离题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写出“怎样战胜脆弱”这个过程,而重点表现“怎样脆弱”。这是深刻的教训。

5.审提示和要求。出题老师一般会在作文题上加上一些常规的、有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一些友情提示,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万万不可忽略。如有一道作文题给了一个开头:“暮春三月,我漫步在农村的小河旁。”要求是要接着这个开头写下去。这个开头其实给考生规定了四个内容范围,一是时间:“暮春三月”即农历三月,二是人物:“我”,三是情景:“漫步”,四是地点:“农村的小河旁”。由以上因素我们可以确定此文应是以写农村景物或记农村风情的文章。有的同学不按这个开头写,必然不知所踪了。

二、拟题。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由此看来拟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是多么的重要,它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有“惊艳”的感觉,你的文章就成功一半了。

那么,什么是好的作文题目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标准:简明,深刻,吸引人,形象生动。“简明”就是简单、明确,扣题准;“深刻”是能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人”是题目能制造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去读文章;“形象生动”是形象鲜明、生动感人。比如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丰碑》一文,是八十年代获全国一等奖的小小说,小说刚发表,中学生绝大多数还没有读的时候,我在高中语文试卷中以此设计了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其中一道小题要求选择这篇小小说的题目:A风雪云中山、B军礼、C军魂、D丰碑。当年大部分同学选了A与C,语文考试常考的不是认识对与错的答案,有时要你选项最好的答案。选A与C作题目虽然没错,但因它不是最好的,就没法得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A项只点明了环境、地点,B项会让人误会将军是主角,C项深刻地概括了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红军的军魂,但它不如“丰碑”形象生动,“丰碑”这个题目既有虚的成份,即军需处长所表现出的精神;又有实的成份,他冻死的形象就是永远屹立于红军战士心中的丰碑。记叙文的题目一般很难同时达到上面说的四个标准,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怎样才能拟出一个好的记叙文题目呢?主要方法是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有的老师称为化题为象)。考试作文话题一般大而虚是不适合做题目的。如“亲情” 这话题,又如07年湖北随州“以‘快乐’为话题”,江西“以‘磨练’为话题。”如果出一个作文题目“以‘红军精神’为话题”,那么《丰碑》当然是极好的了。记叙文拟题大多用具体人物、事件、事物、时间等作题目。

三、选材。

记叙文选材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大中取小”的“大”,指的是作者的生活阅历(包括直接的生活经历和简接的阅读积累等),这个面是很大的,选材时要从中选一件小事或一组小事来写。这个“小”强调时间、空间跨度要小,记叙文很忌讳在短短一篇几百字的作文中记叙的事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全是干干巴巴的概述,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写“我”初一怎样怎样,初二干了什么什么事,初三又怎样怎样,这样的作文永远没人愿意看,它会令阅卷老师生厌,别指望高分。

“小中见大”是记叙小事,揭示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这是老生常谈,写文章的宗旨是启迪人、教育人,可有些同学面对一些特别的作文题目时就把这个宗旨忘得一干二净了。99年青岛市中考作文《课间小记》,意思是记课间发生的小事,审题难度较小,但选材难度大。记叙文的立意主要表现在拟题或选材上,此文选材难度大,有些同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部分同学选课间活动来写,打球、跳绳、玩耍……难以做到“小中见大”,结果多数同学不及格。而有一篇满分作文先写下课铃响后,同学们都奔到窗前看,外面正下着暴风雨,对外面雨景展开描写;再写忽然班长想起来本班负责本周升旗,在恶劣天气要把国旗降下来加以保护,拉着副班长冲出了教室,对二人与暴风雨搏斗、在暴风雨中降下国旗的情景展开描写与渲染;最后写班长与副班长出现在教室门口,描写二人被淋成落汤鸡的样子,尽管这样,班长还是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国旗紧紧抱在胸前,结尾作者写到:“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然后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此文一出,在场的阅卷老师无不为之动容,选材的新颖加上该同学较深的文学功底,令全体阅卷老师异口同声:“满分。”

记叙文选材举足轻重,像上面这个材料,让语文功底很一般的同学来写,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分数也是不难的。因此,我们在考场写作文时,不管面对什么题目,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文选材最忌与别人重复,如《毕业前夕》(86年青岛中考题目)大部分同学写毕业联欢会,这个题目只是个时间概念,在这个时间里发生的事太多了,比如:给老师留个礼物、给同学留个纪念、报考哪个高中等等……都会发生好多故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材和立意往往决定了你作文的档次,如“以砖为话题,写一个与之相似的人”。想到砖建楼架桥,可写一个有用的人;想到它的制作过程,可写一个经过锻炼成为坚强的人;想到它的形状,可写一个端方正直的人;想到它总是在里面的特点,可写一个无名英雄……这些立意显然后三者好。因此,在考场上不要一想到一个立意就下笔,还要想想有没有更好的。

四、剪材。

记叙文叙事切不可以平铺直叙,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处要调动多种手法,来突显主题思想。在初中生作文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作文,不知道所叙事件中哪个环节是重点,应该详写;哪些环节是非重点,应略写;哪些环节只要稍作交待,一笔带过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同学常常本末倒置。有一篇作文《这件事真让我惭愧》,先用300字左右写晚上回家后与父母发生矛盾;后用200字左右写“我”愤怒地摔门离家出走,大街上天寒地冻,觉得很冷,又拉不下面子,在矛盾中到处溜跶;最后用100字左右写父亲出来喊叫着找“我”,“我”与父亲一块回家了。这篇作文选材不错,看后却令阅卷老师大为婉惜。这篇作文不能及格,原因就是不会突出重点,无法突显“惭愧”这个主题。所谓“惭愧”应该是不理解父母的劳累,连累父母为自己操心、劳心、伤心,因而感到内疚。如果想突出这个主题,就必须在剪材上作如下调整:先用100字左右交待父母回家晚了,同时可以略微描写一笔他们疲惫的神态,而后写“我”因为饿对父母出言不逊,受到父母教育,争吵起来;再用200字左右写“我”怒火中烧,使起了性子,摔门出走,到大街上以后的情景和心理;最后那部分用300字以上,这一部分就要看一个同学的作文功底了。有的同学也许知道这部分重要,但无东西可写,其实想写也不难,比如:可先写父亲嘶哑的喊声,“我”焦急地寻找父亲;再描写找到父亲后的远景与背景:刺骨的寒风、纷扬的雪片、昏黄的路灯,父亲瘦削的身影,尽管自己身上穿得少(因为急着出来找“我”),手里却抱着“我”的羽绒服……接下去还可描写近观:父亲焦急的神态、憔悴的脸颊、发青的嘴唇、抖嗦的声音……然后还可以插叙以往因“我”使性子拖累父母的事件,还可以抒发自疚的感情,还可以哭着喊声“爸爸”,还可以写“我”接过父亲的羽绒服,与父亲包裹在一起一同回家……

世上没有没得写的事,只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不够。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言道出了我们作文的真谛。

五、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有人主张三段式,有人主张用四段论式。首先明确一点,不管三段论还是四段论,它并不是指三个或四个自然段,而是指三个或四个层次。四段论就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三段论是高潮结局合在一起,看下面例子:

悠悠小河水

凄冷的西北风夹挟着冰凉的雨点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双颊,我一步一滑地艰难走在田间小路上,两边高粱地里唰唰地乱响,惊心动魄。我一个女孩子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小路上独行,真有些害怕。

今天放大礼拜假了,忽然想起,好久没去看姥爷了。下午放学后,看着天不好,匆忙给姥爷挂了个电话,连个雨伞都忘了带,就冒雨往姥爷家赶奔,不知姥爷会不会来接我,现在真后悔,在电话里就应该跟姥爷说清楚……心里正想着,忽然看见前面一位戴着斗笠的老人正急急的埋头走来。那不正是姥爷吗,我赶紧跑了几步,大声呼喊姥爷。姥爷见我没打伞,一把把斗笠扣到我头上,牵住我的手,嘴里埋怨着:“怎么连个伞也不打,不冷吗?”我赶紧向姥爷灿烂的一笑说:“没事的,姥爷。你不是也没有披蓑衣吗?您看,您的衣服都湿了。想我了吧?”“嘿,这孩子!没事就好,没事就好阿……”

一会儿,我们走到姥爷村前的小河旁,风雨不知什么时候都停了。西边的小山一片苍翠,更远处的小珠山像画屏一般矗立在它的后面,天边飞起一片彩霞,辉映得小河河面流光溢彩,河边的青草像绿色的锦缎向远处铺开。我禁不住喊了一声:“好美啊!”然后挽起裤腿,准备脱鞋过河,却听姥爷爷说:“趴到我背上来。”这——我看着姥爷那已经驼了的背和青筋凸起、皮肤粗糙松弛的双腿,心里一颤:姥爷老了,而我已经长大,怎么能还让姥爷背呢?何况我已经是十六岁的大姑娘了?想到这里,我向姥爷笑了笑,说:“姥爷,不用,人家长大了嘛,要是男孩我现在可以背你了。”“可你不是男孩。水凉,趴到我背上来。”姥爷的声音不高,却不可抗拒。我只好拿过斗笠,乖乖的趴到了姥爷宽厚而温暖的后背上……

姥爷宽厚的脊背,驮过我童年多少温馨的岁月:姥爷背我来这里捞过小鱼虾,姥爷背我来这里捉过小螃蟹,姥爷背我来这里捡过刻着我童年记忆的鹅卵石……

悠悠的小河水啊,静静的流淌着,它像从天边流来,从远古流来,像一首古老的歌谣,依依呀呀的,从古唱到今。

上文倒数二三段是高潮与结局是三段论,如果再写到姥爷家,那就有了独立的结局部分 ,就是四段论了。

记叙文的结构不管说三段论式还是四段式,总是以深化主题为要的。

六、情节。

对记叙文情节处理要注意两点:

1. 要努力展开情节,避免情节简单,矛盾冲突不够。有一位同学参加全国作文竞赛,他的一篇《打喷嚏》的作文引起我的注意。他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数学课上,老师正起劲讲着一道立体几何题,李刚突然感觉想打喷嚏:“啊——”。数学老师顿了一顿,狠狠瞪了李刚一眼。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回头看了看李刚,大家仿佛在说:李刚这家伙什么意思。

李刚不敢打了,他想:自己学习不好,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没有好印象。别人打了喷嚏没事,自己打了喷嚏,老师肯定会以为自己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想到这里,李刚回忆起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李刚看到班里有一个凳子坏了,就从家里拿了锤子、钉子想修理一下。他刚走到讲台一侧坏了的凳子旁边,班主任突然推门进来说:“李刚,这凳子是不是你弄坏的?”“我——”“‘我’什么‘我’,就是你弄坏的。”“我——”李刚还想辨解,班主任却用更严厉的口吻说:“别‘我’了,今天回家那30元钱赔偿公物,再‘我’让你在全班检讨。”……

李刚正想着,突然“啊嚏”一声,一个响亮的喷嚏冲口而出,同学们爆发出一阵轰堂大笑,那声浪阻断了老师的讲课。数学老师瞪着暴怒的眼睛,低沉地怒吼道:“李刚,滚出去!”“老师,您让我滚到哪儿去?”李刚慑嚅着说,老师大吼:“滚到教室外头去!”李刚垂头走出了教室,教室的门“咣”地一声关上了。

行文至此,文章戛然而止。我觉得作文的情节还可以继续展开,矛盾冲突还有进一步加剧的空间。作文也没有结尾,另外,文章讽刺手法运用较好,但还可以亦谐亦庄,更进一步突显主题。在我的启发下那位同学修改后又加上两部分和结尾。结果这篇作文便脱颖而出了。后面是这样写的:

教室里安静下来,数学老师又继续讲课了。李刚站在教室门口一旁伸长了耳朵,也想听老师讲课,没留神又“啊嚏!啊嚏!”打了两个。教室里再次爆发一阵大笑。门“哗”地一声开了,数学老师用气得颤抖的手指着李刚大喊:“李刚,你滚远一点,滚到操场上去!”

李刚慢慢走出教学楼,经过学校的小花园往操场走去。花园里花红柳绿,小鸟在快乐地歌唱,春风拂煦,阳光温暖,李刚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在操场上,李刚忽然想起爸爸教自己说打喷嚏要对着太阳。于是李刚仰脸朝向太阳,果然打了一连串痛快的喷嚏。

对着太阳打喷嚏真温暖,李刚想。

再如前面举的《惭愧》一文,结尾处如果再展开还有故事可写。

2.情节要符合生活逻辑。

情节的细致、真实具有巨大力量,它往往能打动读者情感中最柔软的部位,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反之,如果它不符合生活的逻辑,给阅卷老师以胡编滥造之感,必定会给不及格的分数。03年青岛市中考作文话题:见义不为、见义勇为、见义巧为。要求:可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写三个方面。因为许多同学对题中的“义”理解偏狭,所以当时的中考作文到处都是杀人、放火、抢劫,令阅卷老师哭笑不得。所以,建议同学们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不要写,自己不懂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像。

七、技巧。

记叙文的技巧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制造波澜的技巧。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波澜,读者才爱读。制造波澜主要有张弛、误会、抑扬等方法。

1.张弛法。就是故意让故事一张一弛,反复进行。逐渐推向高潮,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态势,达到让读者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欲罢不能的效果。在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是《水浒》中林冲与洪教头比武那一段:

那一日,林冲到了柴进庄上,柴进正与林冲吃酒,柴进庄上的武术教师洪教头非常傲慢地走了进来。柴进引见说这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武师,林冲起身先后三次向洪教头施礼,那洪教头却一概不理,并且直走到林冲让出的上首位置坐下。行文到这里,柴进早不高兴了,林冲当然也心中不喜,而那洪教仿佛怒气更大,情节开始紧张起来,恰在这时,洪教头又埋怨柴进让流配军人来诱酒食钱米,提出要和林冲较量较量,看看林冲是不是真教头。到了这里,读者一下兴奋起来:一个小小的家庭教师要跟八十万禁军教头比武,这家伙真该挨点教训了。柴进的心里当然也是希望这样。至此情节紧张到了极点,然而想不到柴进征求林冲意见时,林冲却说:“小人却是不敢。”一看热闹看不上了,读者一子泄了气。到此,第一回合的张弛完成了。接下去洪教头以为林冲怕他,越发狂得没边,反复招惹林冲,在柴进说服之下,林冲终于答应比武,二人刚刚开始,柴进却叫“且住”。这是第二个回合的张驰,到此,读者的心就像猫爪挠的一样。原来是柴进怕林冲不使出真本事,拿出二十五两银子要奖励赢者。真比的时候,只四五个回合,那洪教头被林冲只轻轻一棒便干净利落地扫倒在地,在众人哄笑声中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上面我举的《打喷嚏》一文,也是成功运用张驰手法的。

2.误会法。有一篇小小说写了这样一个乘车的故事;车上上来一个抱小孩的中年妇女,他身边坐着一位穿军装、带墨镜的小伙子,没有给她让座。妇女不高兴了,故意把孩子脚底的泥土蹭到军人身上,随着车的一次晃动,妇女倒在军人身上。军人起身有礼貌地给妇女让了座。这时不光那妇女,其他乘客,也许连我们读者都高兴了,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结局,可是作文这样写有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都误会了,文章最后写那位军人与那位妇人在同一站下车,妇女发现那军人竟然是瞎子,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从老山前线下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这样,文章主题一下子突显出来:那军人的崇高、那妇女的自私狭隘,她是该受教育的,这就是卒章显志。好的记叙文,你永远不知下面将要发生什么。成功运用误会法的还有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再如《大爱无声》。

3.抑扬法。分成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两种情况。先举欲扬先抑,现代作家杨朔有篇著明的叙事散文《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被蜜蜂蜇了,差点从树上掉下来,从此便很不喜欢那小东西。长大当了作家以后,有一次去造访养蜂场,吃着场长招待的甜美的荔枝蜜,听着场长讲着蜜蜂的故事,“我”被感动了。文章层层写出小蜜蜂不仅是在酿蜜,而且是在酿造甜美的生活,最后结尾作者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了。

而欲抑先扬就到过来了,要写坏人坏事,则先写他好。

八、感情。

1、要有真情实感。古人说“文贵情真”,作文要以情感人,你想感动读者,就得先感动自己,你是流着泪写的,读者阅读的时候,才有可能也流泪。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方面的佳话,也有很多论述,在此,就不展开谈了。而粗制滥造的东西,让人一看就会生厌。05年中考作文以“见义不为、见义勇为、见义巧为”,那年可让高中阅卷老师吃尽了苦头,打开试卷满纸都是杀人放火啊。那些同学都把“义”理解的太窄。

2、思想感情要健康。“要作文,先做人”,这是老师常说的道理。作者的素质差,文章中字里行间自然就流露出来了,比如说,有位同学写自己从家里走出来,看到楼梯上有只受伤的小猫,就一脚把它踢到一边去了。读者一看他就没有同情心。个别同学竟在作文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得了低分,也永远打不赢官司。有的同学因为没注意,也会犯这方面的错误。有的同学写乘车时,看到车上人不给老弱病残让座,总要愤愤地谴责一番,忘了自己也是应该让的呀。还有许多同学经常把一些封建思想当做励志名言,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

九、开头。

记叙文的开头要迅速进入情境。所谓“情”是指“情节”,“境”是指环境描写。就是说写记叙文开头除了交待情节,就是环境描写。

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呢?因为记叙文开头只有两个作用:一是制造悬念,二是为下文做好铺垫。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这样开头。小小说《丰碑》开头这样写的: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这个开头营造出浓浓的悲壮气氛,也会使读者隐隐感到下面一定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将军的思考也是读者的思考。读者能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9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背起爸爸上学去》写一个家庭母亲死了,父亲腿也残废了。电影一开始音箱里发出“轰隆隆”的巨大轰鸣声,黑乎乎的银幕上隐约看出一个巨大的东西在转。看到这里,观众会想,这是什么在转?然后镜头一拉,画面变小,原来是一个炒勺在石头上转。这时观众又会想,转这个干什么?镜头再一拉画面再次变小,我们看见父亲、儿子、女儿三人紧盯着炒勺在一个大石磨上转。观众就更奇怪了,这爷仨,看一个炒勺转干什么?最后停下,炒勺的把指向女儿,父亲说话了,他说,我们用这种办法确定谁干活是公平的,谁也不要争了,闺女你就干活,让你弟弟上学吧。到这里,观众才恍然大悟。这是艺术的魅力,我们记叙文的开头甚至也可以从电影得到启发。

作家陈筱的《母亲》写七十年代母亲在深夜为远出上学的自己缝衣服的事情。他是这样开头的:

“深夜,我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外边正猛烈的吹着西北风。吹得树枝、草垛发出各种各样的怪叫,窗纸也在窸窸窣窣地抖动着……我使劲裹了裹被子,好冷啊!

当当,外屋传来挂钟的两声响和母亲的咳嗽声。我禁不住伸头往外屋望去……”

人们称文章开头叫“凤头”。所谓“凤头”就是小巧、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记叙文开头最忌讳空发议论。2000年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记一件使我最受教育的事》,阅卷老师看见了有一半以上的千篇一律,空发议论的开头:“我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事情,有些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唯独那件事,至今还记得,因为它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这些话,在早已成年的,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中语 文老师年看来,全是一文不值的废话。谁活着不经历事?除非他死了;谁经历事不忘记?因为大脑有正常的遗忘功能;谁没有记住的事?除非他是神经病;记住的事当然是有原因的了。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你的中考作文是写给高中语文老师看的,你同学认为是好的东西,到了高中语文老师那儿就不一定了,记叙文的开头最简单形象地说法是:“‘叭!’枪一响,鬼子进村了。”

十、结尾。

记叙文结尾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结尾俗称:“豹尾”,主要的特点是有力,在结构上有时会回应开头(如《丰碑》的结尾),在内容上能点题、深化主题。有不少同学老喜欢用议论结尾,这不好,用什么表达方式结尾,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一些比较虚的题目往往需用议论结尾来点点题,像《责任》、《宽容》等等。有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大都以叙述、描写来结尾,像《项链》、《警察与赞美诗》。许多文章还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兼用的办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丰碑》的结尾:

“雪更大,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晶莹的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个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同时使用了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又兼有议论、抒情色彩,让读者从开头感受的悲壮到这里完全是豪壮了。这才是真正有力的结尾。

十一、其他:

1.书写:高考语文试卷评分标准中对书写的要求是“卷面清晰,书写美观大方,不写错别字”。

我们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自己的理解,把它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要认真,笔画要清晰规范;二是要适中,字的大小要基本充满作文格而不出格;三是要均匀,字的大小要始终一致,不要忽大忽小;四是要方正,“方”是指字的基本形状要合乎方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宽,“正”是指重心要稳,不能左歪右扭。书写不好,永远是打不赢得官司。

2.语言: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形象生动。

3.篇幅:中考要求600字以上,而所格数一般在900左右。你的篇幅应该在700至900字为宜。原因是文章断了故事展不开,描写不细致。这些恰恰是记叙文的大忌。

3.积累: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生活阅历,丰富生活阅历的途径,一是加强阅读:对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好的报刊杂志有:《少年文艺》《美文》(下半月)少年散文、《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语文报》《满分作文》等,书籍主要读社会人生方面的特别是励志和爱的教育方面的。二是积累生活,做到一“看”二“记”三“悟”。

结束语:同学们,先打一个比方:考试作文就像服装大赛,服装大赛有主题,你设计的服装不合人家的主题宗旨,肯定要被淘汰;而写应试作文,也要先审准题。设计一件衣服,得有创意;写一篇作文,得有立意。作文的立意、材料、语言和书写三者最为重要,它就相当于衣服的设计创意、质地和颜色,这三者是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作文的其他东西就相当于衣服的做工、装饰等等了。

古人说“文无定法”,但我们须知“文必有法”,有章法,考试作文才能脱颖而出。我预祝同学们在中考考场上多多写出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记叙文。

附: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前面 …… 冻死了一个人…… ”

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 ”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 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注: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在记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

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 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要记住,有些事情以儿童 的眼光来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现在所写的文章是给成年人来看的(阅卷老师),因此此类文章得分很低。

三、记叙文一旦追求“写出波澜”容易走上不合理虚构的歧途。

现实生活很平淡,少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写。而作为考场作文,平铺直叙的文章是不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而学生为了叙述的“引人入胜”,为了结果的 “出人意料”,往往会无中生有,编造故事。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生活常识的匮乏,所编的故事常常破绽百出、捉襟见肘。因此记叙文写作就陷入两难的地步:不 虚构吧,情节平淡,不能引人入胜;虚构吧,生活经验不足,细节不真实,也难以引人入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写作注意技巧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结构

作文的开头不要很长,不要因为玩弄作文书上的技巧而弄得开头超过了5行。

作文的结构无非是"总分总"、"分总"、"总分"。就考文而言,前两者比较适用。大家一定要记住,作文的开头不要很长,不要因为玩弄作文书上的技巧而弄得开头超过了5行。我个人倾向于"一句话开头",直接交待你想说的话和想说的事儿,第一句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关于结尾,我们一定要明确,结尾就是抒情和扣题的。在结尾必须抒情,归纳你想表达什么,而且扣题,最好"糊膏药"(出现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

同学们要记住,六七百字的作文,要有六七段,千万不要出现"大肚子作文"、"大头作文","大尾巴作文",这样结构不协调,视觉也不够顺眼。

关于语言

句子最好短一些,不要一逗到底,一个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都有了,就用句号,并注意修辞手法。

学生作文的语言不生动,常常是作文老师最头疼的难题。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的提高,是最为困难的。备考作文,语言的准备是最难的。在此给考生们提几点建议:一是遇到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你干脆背下来,也许能用在考场上,反正就是这一锤子卖卖,即使没产生作用,也不会扣分。二是,记住要有描写。写人要有动作和语言描写,写事注意细节和环境描写。三是,句子最好短一些,不要一逗到底,一个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都有了,就用句号。四是注意修辞手法。

关于卷面

为助力考生在中考语文作文中取得高分值,提醒考生,一篇生动的作文,如果卷面不整,分数就不会高。

同学们必须记住,考场作文,是阅卷老师读了你的作文后打分的。卷面的整洁、写字的工整、段落结构的协调,都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视力感觉,对阅卷老师的打分心理产生冲击。一个好的卷面,即使作文不怎么出色,分数也不会少。一篇生动的作文,如果卷面不整,分数就不会高。

很多同学写字并不好,你们在考场上一定要记住,必须一笔一划写清楚,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千万别写得太潦草。你不认真,阅卷老师也不会认真。

关于文体

国家教育部关于中考的《指导意见》中,对作文的要求是: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地准备记叙文一种体裁。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要阅读优秀的记叙文范文,掌握几种叙事方法。譬如:开头情景渲染、开门见山点题、中间注意插叙等等。

这里提一下小应用文。小应用文今年中考八成要考,大家要注意。书信、通知、颁奖词、短信、导语、简单的说明文、分析概括某种现象等,可能还会出现。建议大家查查资料,把去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小作文题复习一遍,做到有备无患。

关于标题

根据新课标精神,近两年的作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成为主流。去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作文约占70%,半命题约占7.5%,话题和材料作文,占15%。即使出现了材料作文,有些也是二选一题目。

关于立意

作文的立意必须积极向上。

首先,我们必须记住,作文是让阅卷老师读的,不是自己在QQ空间上信马由缰地乱写,因此,作文的立意必须积极向上。对于有争议的内容,不要太大胆。譬如,你要求中日开战夺回钓鱼岛,中菲海军在黄岩岛摆战场,你骂朝鲜独裁,等等类似的内容,只能降低你的分数。一句话,我们要写阅卷老师愿意看的,作文得高分才是正途。

其次,无论中高考作文怎么出题,立意的范畴基本分为8类。一是生命意义,写生活中感悟的滋味。二是自然景物,写对周遭世界的感悟。三是情感体验,写你珍藏在内心的人和事。四是享受幸福,写那些给我们温暖和智慧的情节。五是成功成长,写花季中的酸甜苦辣。六是道德修养,写生活中宝贵的品质如诚信、真诚、勇敢、善良等。七是哲理品悟,写自己从生活细节中提炼的规律性认识。八、告别往昔,写对生活中值得珍藏的片段。 上面几个方面,有侧重也有交叉,同学们要根据作文题目,明确不同的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战争记叙文写作素材战争场面描写

全文共 3305 字

+ 加入清单

1、这时候,江面风力逐渐减弱,宋军水师开始了猛烈的反击。在海鳅船上踏车的都是初临战阵的民工。他们毫无惧色,十分勇敢。士兵和民工们都说:“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消灭敌人,求得生存!”宋军海鳅船冲入金军船队,同金军展开激战。海鳅船船体大,装有踏轮,速度比较快;金军的战船船体小,速度又比较慢,大部分被宋军的海鳅船撞沉了,半渡的金兵大半死在江中。完颜亮并不甘心失败。他把其余的船只重新集结起来,准备再次发动进攻。黄昏以后,有一队宋军从别处撤退下来,路过采石,虞允文叫他们打着旗,擂起鼓,从山后绕到江边。完颜亮以为是宋军援兵来到,不敢再战,慌忙命令金军船队往后撤退,舍舟登岸。虞允文命令强弩手乘胜追射,把金军杀得大败。完颜亮率领残兵败将,仍旧退回到和州。

2、韩信领兵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形势险要,魏王豹又派有重兵把守,知道要从正面进攻很难取胜。经过一番研究,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法。他把汉军大营隔河设置在蒲坂对岸,在军营附近插满了旌旗,并且把汉军方面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这里来;白天叫士兵们擂鼓呐喊,夜间灯火通明,调兵遣将忙个不停。表面上,汉军好像是要从这里渡河,实际上韩信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地向北调动,选择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作为渡河地点。

3、汉军按照韩信的计划布置完毕,已经天色微明了。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号和仪仗,敲起战鼓,呐喊着向井陉口杀来。陈余看到汉军发起了进攻,认为消灭汉军的机会到了,立刻传令赵军出击。赵军漫山遍野,向汉军冲来,双方大战了很长时间。韩信、张耳假装战败,把旗鼓仪仗都扔掉,向绵蔓水方向后退。赵王歇和陈余看到韩信、张耳后退,误认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就命令全体赵军空营而出。十几万赵军一面争着抢夺战利品,一面追赶韩信、张耳。

4、再说荥阳—成皋的正面战场,按兵力,尤其是开始阶段,项羽比刘邦大得多。从汉王二年四月到汉王四年十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楚、汉双方你争我夺,你出我进,展开了拉锯战,互有胜败。在这过程中,刘邦逐渐由弱变强,力量日益壮大,越来越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恰好相反,楚军由于战线太长,东奔西跑,疲惫不堪,力量日益削弱,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汉王四年十月,汜水一战,汉军大胜,成皋楚军全军覆没。荥阳—成皋的争夺战结束了,楚、汉相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5、岳云来到颍昌,兀术果然亲自率兵来攻。岳云和王贵合力攻杀,城内守军便把预备兵力投入战斗,岳家军斗志愈加旺盛。岳军以骑兵800担任正面冲锋,步军列置左、右两翼,来对付金军的骑兵。双方从早上杀到中午,岳家军的将士无一人怯战后退。岳云手执双锤,在敌阵中往来冲杀。虽然身受重伤,血染战袍,仍然浴血奋战。接着董先、胡清率部赶到,投入战斗,终于把金军打败,歼敌5000余人。

6、袁崇焕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让城外的居民携带防守器具,全部迁入城内,然后放火烧掉城外所有民房,使敌人到来时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掩体。袁崇焕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并向他们下拜,表示抗敌的决心。将士们大受感动,都表示愿意同宁远城共存亡。袁崇焕还发出紧急公文给前屯和山海关的守将,让他们把逃跑到那里的官兵一律斩首,用以惩戒那些临阵脱逃的怕死鬼。袁崇焕采取了这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城军民都决心各守岗位,严阵以待,奋勇杀敌。

7、虞允文和将领们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采用水、陆部队互相配合,以水战为主的战法。步兵和骑兵埋伏在长江岸边高地后面。水军船舰分成五队:选择精兵藏在海鳅船(一种用车轮激水的快速战船)内,停泊在大江中流,作为主攻部队;用两队海船组成东西两翼配合主力;另外两队隐藏在港汊中间,用作袭击敌船和后援之用。采石的宋军,经过虞允文这一番整治和调拨,由原来的散兵变成同仇敌忾的战斗部队了。

8、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就派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隔离开。然后,项羽率领主力部队随后急进。在渡河的时候,项羽下令把全军的釜甑(饭锅)通通砸破,把所有的渡船一律凿沉,把营帐全部烧毁,士兵们每人只准带三天的干粮,准备和秦军决战,不获胜利,决不活着回来。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全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一到战场,就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同秦军展开了激战。楚国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向秦军猛冲、猛打、猛追,不给秦军以喘息的机会。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楚军把秦军杀得大败。这时候,其他的援救赵国的军队也都投入了战斗,杀死秦将苏角,活捉王离,迫使另一名秦将涉间自杀。秦军主力被击溃了,钜鹿得到了解救。

9、在新军开始溃败的时候,王凤指挥城里汉军乘势杀出,夹攻新军。这时候的新军由于主帅阵亡,士气一落千丈,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像山崩一样的垮下来,将士们只顾争着逃命,互相冲撞践踏,死伤的人不计其数,那些虎、豹、犀、象等野兽也早已脱缰逃走。正当新军望风溃逃的时候,天空忽然阴暗下来,接着狂风呼啸,雷电轰鸣,大雨倾盆而下,昆阳城北的滍〔zhi治〕川立刻暴涨起来。风声、雷声、雨声、水声和汉军的喊杀声汇成一片,简直要把丧魂落魄的新军淹没了。

10、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做了大批的小口木桶,几个木桶连成一体,上面绑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作为渡筏。这种渡筏既平稳,浮力又大。汉军乘着这些渡筏,从夏阳偷渡过去。魏军在这里根本没有设防,汉军很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攻下了魏的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东北)。这时候,魏王豹慌忙领兵迎战,可他哪里是韩信的对手?没有多少天,韩信指挥汉军把魏军打得大败,最后活捉了魏王豹,把他送到驻扎在荥阳的刘邦那里。

11、几天以后,项羽领兵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搜罗了无数奇珍异宝,虏掠着大批妇女,放火烧掉秦朝的宫殿,然后回兵东去。人民对项羽的这些做法大失所望。项羽分封许多拥兵割据的六国旧贵族为王;封刘邦为汉王,让刘邦从关中地区迁到汉中和巴蜀。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地位最高,实际上要指挥一切诸侯王。项羽的分封,违反了当时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非常不得人心。

12、刘牢之接到命令,就在当天夜里,带领5000名北府兵,借着星光,向洛涧出发。听说要向秦军发动攻击,北府兵人人摩拳擦掌,战斗情绪异常高昂。晋军来到离洛水10里路的地方,刘牢之接到前哨的报告说:梁成的部队,在洛水对岸扎下了营寨,黑压压的一大片,但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好像已经进入梦乡了。刘牢之立即向部队下了急行军的命令。北府兵5000人马涉水而过,像猛虎下山一样,勇猛地冲破了秦军的前沿阵地,呐喊着杀进了敌人的大营。正在酣睡的秦兵还没有来得及弄明情况,许多人就被晋军杀死了。梁成从梦中惊醒,听到帐外的厮杀声,吓呆了。他慌慌张张地爬起来,披上铠甲,翻身上马,正想抵抗,只见刘牢之一马当先,手执长枪,直向梁成的营帐冲来,正好和梁成相遇。两人大战了十几个回合,梁成胆怯手软,渐渐招架不住,被刘牢之一枪刺于马下。

13、刘秀等人把从定陵、郾城调来的几千援军,开到昆阳城郊,在离新军四、五里的地方,列成阵势,准备接战。刘秀观察了敌军阵势,决定先发制人。他亲自指挥步兵和骑兵1000人作前锋,向敌军勇猛地冲杀过去。王寻、王邑骄傲轻敌,认为汉军人少,只调几千人来迎战。汉军奋勇进攻,一下子就杀死了许多敌军。经过这场小的战斗,刘秀发现新军士气低落,不愿作战,于是乘胜继续猛攻,又斩杀新军1000多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14、秦兵沿河岸层层布阵,晋军要想渡河,困难很大。秦军虽然在洛涧吃了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数仍然比晋军多好几倍。谢石和谢玄认为:晋军现在只要能够抓紧时间,争取主动,进行速决战,就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要不然,如果苻坚的人马全部到齐,胜负就很难预料了。他们进一步制定了引诱秦军进行速决战,并且力争一举击溃秦军的作战计划。

15、刘秀看到新军士气越来越低落,认为杀敌取胜的条件已经成熟。他把3000名精兵组织成敢死队,迂回到城西南,出其不意地渡过昆水,向新军的大本营发起猛烈的冲击。一时间鼓号之声响彻云霄,喊杀之声震动天地。骄傲轻敌的王寻、王邑看到汉军兵力不多,仍然认为不堪一击,也不进行战斗部署,亲自指挥10000多人出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800字,关于运动的注意事项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对于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来说,越是年轻越是喜欢参加惊险刺激的运动,所以,学生尤其是要注意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群体。

“热身”,体育运动前的必要准备

“有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的运动损伤是由于突然增加运动量造成的。因此,普通群众参加激烈的体育运动前,要主动向教练人员学习科学‘热身’即准备活动的方法;在进入正式的体育运动之前,要循序渐进地做好‘热身’活动。这样,就能使身体各关节、肌肉的柔韧度增加,也能使心脑血管紧张度变得适合运动;并能使人对自己的体能状况“心中有数”,以便适度掌握运动量和强度。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激烈的运动中不容易受伤害。

对此,介绍了一些“热身”活动经验。一是“热身”要活动到身体微微出汗为好,即使在冬天也应如此。二是参加正式运动前,先慢跑5分钟左右。三是再做5分钟左右的徒手操,注意活动颈、肩、肘、腕、手指、髋、膝、踝等部位的关节,尤其注意活动髋关节和膝关节。四是对要参加的激烈运动或比赛项目,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轻松的练习。五是“热身”活动后要休息几分钟,再进入正式运动及比赛。此外,进入一项自己从未参加过的体育运动之初,持续活动的极限在15分钟,以后可以隔一天增加一些运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记叙文写作手法及作用

全文共 9942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在考试中,一篇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情景交融的记叙文更加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一、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触摸中考]:

一诺千金 (陕西2004年中考试题)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问题: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触摸中考]: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莱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硬。我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正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就能保儿女的平安。母亲在信中还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熟鸡蛋

读信的那一刻,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毕业后,我写信告诉母亲我交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来了一条红围巾。当我拿给女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那日,我问她:“那条红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条。”我当然没有要—条。只是心里充满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当我和妻恋爱时我送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样的红围巾,并告诉她是母亲买的。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红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红围巾给“拴住”的……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予母亲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所以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问题:为什么文章开头就交待“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请具体说明。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触摸中考]: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湖北黄冈2004年中考试题)

①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问题: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触摸中考]: 洁白的木槿花 (杭州市2004年中考试题)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几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元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竟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 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问题: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想一想,说一说]:

让学生回忆在平日哪篇习作中曾经运用过什么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点拨训练、知识迁移。

(一)心田上的百合花 (深圳市2002年中考试题)

①在一个偏僻的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的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他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 “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子。”公开场合他们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的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的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执手,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的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花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的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边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它与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表现了什么?

(二) 两条珍贵的白鱼 (广州市2002年中考试题)

这件事发生在我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那时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份工作。

老板出差,临走除了交待日常必要的工作以外,特别叮嘱我照顾好他的两条白鱼。

老板是香港人,来内地投资办公司的时候带来了两条白鱼。开业的时候,这座29英寸电视大小的鱼缸放在大厅里最显眼的地方,里面水草丰茂,奇石嶙峋,一对白鱼浑身似雪,两只眼睛漆黑晶莹,游动的姿态极其傲慢但又极其优雅。老板对人们说:这对白鱼是公司的吉祥物,曾给他频频带来好运。

我精心护理着白鱼,心想,自己初出道,一定要做好老板交待的任务。一次换水时,我想把假山搬出来洗一洗,谁知假山被水浸过以后长了一层滑滑的的东西,就在快搬出鱼缸一瞬间,从我手中滑脱,随着“哗啦”一声巨响,玻璃碎片同水和鱼一起应声落地。两条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白鱼在地上拼命跳跃……同事小睛从电脑室里跑出来,帮我取来塑料桶。待打来水救起白鱼时,我发现地上有雪白的鳞片。小睛说,白鱼恐怕活不成了。我的眼泪立时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第二天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鱼缸,把白鱼放进去,希望它们能活下去。然而,白鱼太娇嫩了,第三天一早,这对很贵族气的白鱼,肚皮已翻了上来,怎么办?怎么办?跑吧!我对自己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但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双休日,我跑遍了全市的宠物市场,最后终于发现这种鱼。一问:1100元一条!我吓呆了。可是,我拼命镇定自己,叮嘱好货主后,我回去凑钱。我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还差400元,离下月发薪水还有十几天,我只好找小晴借了500元并求她保密。

就在我把白鱼放在鱼缸里的当天下午,老板回来了。带着旅途风尘的老板踏进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厅的鱼缸前驻足,我的心突然狂跳起来,老板端详了两分钟之后,回办公室去了,我长长地吐了二口气,好险!

不觉一个月过去了,发奖金那天,我听到小晴在老板的办公室里哭,好像在申诉什么,有几句话清晰地传到我的耳朵里:"为什么扣我的奖金?有人把鱼缸打碎,白鱼死掉,她都没事,我不就打错几句话吗?......"

一会儿,老板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去。我感到身体发僵,惴惴地走了进去。

"你把鱼缸打了,白鱼死了?"

"是"

"你自己买的鱼缸和白鱼?"

"是"

"为什么你不一走了之?"

我抬头看了看他神情,他十分平静,我不知道他真正想的是什么,我也来不及多想,我只说:"做人要诚实,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父母和老师从小教给我的。"

"好!"老板突然大声说了这几个字,几乎吓了我一跳,他黝黑的脸上有了光彩:"我非常欣赏你的理由,下个月你到销售部任副经理,协助经理工作,怎么样?"

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不管曾受工怎样的委屈,毕竟我得到了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我为自己能在涉世之初坚守做人的原则而感到欣慰。

问题:

⑴、文中前面的情节有多处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伏笔。

⑵、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是插叙,请找出来并概括该段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同时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青木瓜之味 (山西省林汾市2004年中考试题)

①、大约是2000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去邮局发信。就在快到邮局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我擦肩而过。忽然,她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很亲切,也有些意外的惊奇,仿佛认出了一个熟人而与之意外相逢。那眼神闹得我以为真的碰见了什么认识的人,便也禁不住停住脚步,看了了她一眼: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模样清爽,中等身材,瘦瘦的。看她的装扮,初春时节还穿着一件臃肿的棉衣,就猜得出是一个外地人,大概是打工妹。我仔细地想了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个人,她肯定是认错了人。于是,我暗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向邮局走去。

②、我走了没几步,她从后面跑了过来,跑到我的面前,这让我很吃惊,不知碰见了什么人。只听见她用南方人那种软绵的声音仔细而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不是肖复兴老师?”我越发惊讶,,她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木讷地站在那里,近乎机械地点了点头。她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接着说:“刚才你迎面向我走来,我看着你就像。我读中学时就看过你写的书,你和书上的照片很像。真没有想到怎么这么巧,今天在这里遇见了你!”

③、原来是一位读者,大概她这番热情的话,很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尤其是听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说她读中学的时候读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一直忘不了……我就像小学生爱听表扬似的,立刻有些发晕,找不着北了,站在街头和她聊了起来,一任身边车水马龙,喧嚣不已。

④、从她那话语中,我渐渐地听明白了,她从小在南方农村长大,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生活困难,就跟着乡亲来到北京打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算太远,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今天星期天休息,她是刚刚到邮局给家里寄钱,并发了一封平安家信。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没有想到只是写了一些平常的东西,能够让心拉近,距离缩短,心里想也应该说是如今没什么用处的文学的一点特殊功能吧。于是,我进一步犯晕,沿着斜坡继续顺溜地下滑,不知对她的热情如何回报似的,竟然指着马路对面我家住的楼对她说:“我家就住在那里,你有空,欢迎你到我家做客。”说着把地址写给了她。她高兴地说:“大好了,我一定去!”

⑤、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事当作喜帖子,向家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要真是找上门来,骗几个钱倒没什么,可别出别的事......"

⑥、一下子,说得我发懵。一再回忆街头和那个年轻女子的相遇和交谈,不像是个狐狸似的骗子呀,再说,她肯定是读过我写的书,要不也说不出书名,并且能对照着书上的照片认出我来呀。但家里的人说得也没有错,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么一想,心里连连后悔,而且不禁有些发虚。一连好几天,都有些提心吊胆。

⑦、好在一连好多天过去了,都平安无事。时间一长,这件事情渐渐淡忘了。

⑧、将近一年过去了,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们全家从天津孩子的姥姥家过完年回家,刚上电梯,开电梯的老太太对我说:"你先等我一会儿,前两天有个年轻女子来找你,你没在家,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我那儿了。"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包用废报纸包着的东西。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肖老师:……。”落款是“你的一个读者”。

⑨、全家都愣在那里,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⑩、这件事虽已过去了四年,但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忘不了这件事情,忘不了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问题:请你在文章第①段前加几句话,另写一个开头,使新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

三、自我检测,反馈质疑。

母 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也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本文意在赞美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印象中的母鸡之令人生厌,这种写作手法是 。

2、第6段中,“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前文“ ”相照应,这样写的用意是 。

3、结尾一句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之所以用“不敢”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 之情。

4、读了此文,你有何感触?试把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出来。

四、小结注意、布置作业

1、注意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高考期间饮食注意事项

全文共 1232 字

+ 加入清单

一、保证生活有规律

1、保持孩子的饮食习惯。

不管家长的主张多么有道理,请不要随意干涉孩子的饮食习惯。在高考前几日,最好不打破孩子日常的饮食习惯,但要对孩子的进食量适当加以控制,尽量做到不要让孩子吃的太饱,吃饭的时候尽量只吃到七八成饱,吃得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抑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影响大脑信息的传递;当然,亦不可太过饥饿,否则机体就没有足够的能量供给思维,更不要让孩子带着饥饿入眠,可以适量地增加夜宵餐饮,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

2、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

高考前尽可能让孩子早点休息,不要再熬夜学习,父母也要为孩子营造好的休息环境,因为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3、尽量让孩子避免感冒。

夏季暑邪易升散,人体毛孔打开,极易感受风邪,引起感冒。因此,考前应注意:(1)休息不要当风而卧。也就是说睡觉时最好不要让身体直接对着空调或风扇来吹;(2)空调温度不可过低,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夏季机体汗孔打开,突然进入低温室内,机体汗孔闭塞可引起风寒外束的感冒;(3)大汗未落不可立即冲凉,易致寒闭肌肤,卫阳被遏,引起怕冷、发烧等感冒症状。

二、平衡膳食最重要

均衡的膳食是所有食谱设计的精髓,而食物的多样化就是均衡膳食的最好体现。每日的食谱中,我们要鱼、肉、蛋、奶、食用菌、蔬菜和水果最好都能搭配出现。

1、清淡饮食贯始终。

高考前得这段时间,对于湛江地区来说,进入暑湿季节,天气炎热,闷热难耐,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出现中暑现象,所以解暑祛湿的清淡饮食应是这段时间的主调。尽量少吃脂肪含量高且容易胀气的食物。

2、补充能量靠主食

有的考生平时有喜欢吃零食的习惯,但在高考前夕,考生饮食一定要要保证主食的摄入量,有的家长认为主食可有可无,考前希望孩子多吃些鱼类、肉类的食物。其实,这些食物只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而大脑思维主要依靠的是葡萄糖,也只有主食才能转化为葡萄糖。可以这么说:不吃主食人不仅会有饥饿感,而且还会影响到大脑的思维能力。

3、洁净果蔬补营养

水果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有缓解厌食及便秘的作用。部分果蔬还有提高记忆力的功效,如菠菜、胡萝卜可增强记忆力,帮助考生集中精神,这类食物可适当增加一些。因此,建议高考食谱中应保证每天有2个水果,约500克左右。

4、水分补充很必要

夏天出汗过多,水分和盐一起丢失,容易导致体内缺水、缺钠,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头晕甚至中暑等症状,也会严重影响考生的临考状态,所以,在炎热的夏季,要督促考生喝水时最好放点盐,尽量少喝饮料,更不要喝生水。

5、贪凉饮冷易招病。

因为天气炎热,许多考生在考前喜欢生吃瓜果,吃凉拌菜、喝冷饮等,因为夏季是细菌滋生的季节,生吃瓜果和吃凉拌菜常因饮食不卫生而引起细菌性肠炎(腹泻);而喝冷饮,因寒气入胃,凝滞气机,就会导致气机不通出现胃痛或腹痛等症,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最后,告诉各位父母每日三餐的大体原则是:早餐以清淡为主,午餐质量(热量和营养素)要保证,晚餐要吃“八成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在家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1.要遵纪守法,不要参与赌博和迷信活动;

2.走亲访友期间要注意交通安全;暑假期间用火、用电要注意防火和人身安全;

3.做到文明上网,禁止参与非法宗教活动或非法传销活动;

4.不参加任何非法组织,不组织、不参与任何非法集会等;

5.如遇暴雨、地震、传染病爆发等不可抗拒的灾害,请及时将安全状况告知班主任老师和同学;

6.请大家随时关注学院学工办公共信箱 tjsdjjxgb@126.com密码23766126,有通知及时做好相应工作。

7.返家后请给班主任发短信报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733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什么是记叙文

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然而,我在阅卷中也常常看到文体感不强的记叙文。例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可是,有不少文章或叙议并重,平分秋色;或议论过多,喧宾夺主;或叙少议多,本末倒置。据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点的粗略统计,该省20万考生中,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有3%之多。有的考生,其选材的眼光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记叙文。例如,有一位考生,写同学到“我”家来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们”就自己“尝试”着包饺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个“再”字:先弄一点面粉,再加水,再揉,再搓,再擀成饺皮……先把菜剁碎,再加一点盐,再加一点酱油……尽管文章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却很难说是一篇记叙文,而是比较典型的“怎样包饺子”的程序说明文。当年,许多写“尝试”着做一个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尝试”着解剖一只青蛙、一条鲫鱼的作文,严格地说来都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或应用文。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

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1999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2001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 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99年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记叙文开头写作技巧

全文共 13998 字

+ 加入清单

一、什么是记叙文

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然而,我在阅卷中也常常看到文体感不强的记叙文。例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可是,有不少文章或叙议并重,平分秋色;或议论过多,喧宾夺主;或叙少议多,本末倒置。据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点的粗略统计,该省20万考生中,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有3%之多。有的考生,其选材的眼光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记叙文。例如,有一位考生,写同学到“我”家来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们”就自己“尝试”着包饺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个“再”字:先弄一点面粉,再加水,再揉,再搓,再擀成饺皮……先把菜剁碎,再加一点盐,再加一点酱油……尽管文章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却很难说是一篇记叙文,而是比较典型的“怎样包饺子”的程序说明文。当年,许多写“尝试”着做一个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尝试”着解剖一只青蛙、一条鲫鱼的作文,严格地说来都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或应用文。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1999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2001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 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99年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总会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在情感、事件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曲折折地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那些三迭式情节,如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佳作示范]

好 奇 心

2008年 江苏考生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赶紧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树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评析

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写得这么精彩的记叙文了!见多了粗糙的叙述,俗套的描写,读到这样的开头:“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我禁不住陡然一惊,我预感到:好文章要来了!

果然,每一处描写,都是那样的细腻、真切,每一处心理的变化都是那样的自然、动人,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耐得起咀嚼、品味。请特别注意文中关于“阳光”的描写,在阳光的映衬下,文中的许多描写,都成了诗,成了画,成了美的精灵!

写人,固然要写人物“做什么”,但动人处往往在“怎样做”。

请仔细体会以下的细节描写:

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个细节?“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这一句中的“……”和“,”隐藏着“我”怎样的心理过程?

好 奇 心

2008年 江苏考生

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

她(他)是因为害怕吗?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表示理解但并不赞成。我们这一届是江苏高中课改的第一届,放在科学实验中也就和“小白鼠”差不多,从教材内容到考试形式都是全新的,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真正信心百倍的能有几个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临阵脱逃。高考固然可怕,但仔细想想,高考也是可爱的。它意味着我们终于能和数不清的作业、上不完的晚自习和考不完的试卷说再见了!我们终于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和同龄人展开较量,证明自己的实力了!毛主席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对于高考,今朝的咱们不用怕!

她(他)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太不值得了。高考对于我们这群人来说是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五六十年的生活质量,很多家长都把高中生活说成是“辛苦三年,幸福六十年”,但高考的成败并不代表一切,上大学是一条出路,不上大学也照样有很多创造美好生活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古训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何必为了一次高考把自身给搞垮呢?高考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啊!还是咱毛主席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她(他)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说:“太羡慕了!”上学期,我们班也有一位同学被南大录取了,当时那个轰动啊,真是无法形容。班上同学都羡慕得有点儿嫉妒,拼命吵着让那人请客,后来还是“老班大人”结束了这场骚乱,以每人一块德芙巧克力收场。要是我前桌的这个人真的被提前录取了,我倒挺幸运的,兴许还能沾沾她(他)的仙气,最后也能上一所重点大学,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唯心主义思想啊?

去年有部特火的电影,叫《好奇害死猫》,说的是好奇心毁了一个家庭。不过今天,在这个考场上,好奇心帮了我一个大忙!顺利完成了这篇命题作文。要是有幸能拿到不错的分数,我一定会对身边所有的人说:“好奇心真是个好东西!”

评析

在紧张的考场上,作者居然注意到前面有一位缺考的考生,于是激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成就了这样一篇奇文。

文中关于为什么缺考的三种揣测,来自活生生的高中生活,个中滋味,甜酸苦辣,既自然真切,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又写得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平时对生活的体察,靠的是从容和自信的心态。

仔细体会,本文绝不是简单的“灵机一动”,而是长期积累和妙手偶得相结合的成果。

从本文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的启示:写作的素材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善于体察。文中富有现场感的“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以及关于缺考原因的三种揣测,无不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体察。而我们的许多考生,被沉重的书山题海压得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了,感觉器官也迟钝、麻木了,对书山题海以外的事物,甚至对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生活现象也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了,哪里还有什么“好奇心”呢?闭目塞听,麻木不仁,哪来写作的素材呢?身在宝山不识宝,也只能空手而归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发五官,永远保持一颗敏感而活跃的“好奇心”,拥抱生活,体察生活,才能接纳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我走远看看你

2008年 湖南考生

我是你生命的延续。命运的精灵在我出生之日起便用血缘的长绳将我和你绑在一起,挣不脱,扯不断。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

以后啊,让我走远看看你。

很小的时候,别的孩子还被全家捧在手心的时候,别的父母还小心翼翼地牵着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你把我带到游泳池边,用命令的口吻说:“下水。”几岁的孩子,即便在浅水区也不及水深的高度,怎么敢走向那未知的恐惧?你没法向我说明求生技能的重要,狠心扔入水中,且拦住急欲下水救援的哥哥半分钟,任那么小的小孩子在水中挣扎、叫喊、哭泣。那是如死亡般恐怖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十岁的我被教练一眼相中,加入县游泳队的时候,当独自去海南潜水却中途弄掉氧气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一技之长竟如此有用,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小学的时候,别的孩子还举着棉花糖坐在单车后座的时候,别的父母还做好可口的饭菜为孩子端上桌子的时候,你配了一把亮闪闪的钥匙挂在我胸前,随口叮咛:“靠着右边走。”于是,长长的20分钟的路程,一个刚上一年级的丫头片子,便这样一点一点学着自己走了。因为步行,每天要早起10多分钟;因为步行,每天要晚回家10多分钟。回家后,没有炊烟,没有人声,先做作业,等父母回来。你永远不会觉得一个人呆在家里是多么恐怖的事,自强如你,只会觉得那是天经地义。那是如粗布般灰暗无光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四年级的我便能独自骑车去上学的时候,当12岁的我便一个人走南闯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自立竟如此超人,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初中的时候,你调去外地,留我一人在家读书。妈妈尚且每周回来一次,而你,即使我过去,也未必能找到时间陪我。好强如你,只是在偶尔见面时责备我的功课,那是如羽毛般苍白无力的忘记,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我顺利考入重点中学的时候,当我在高中亦能平平稳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严厉竟能如此激励一个人的成长,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今天早上,你又骂骂咧咧地责怪我不会买圆规,硬是自己上街重新买回一个最好用的,亲自送到教室,然后转身离开。我站在远处看着你,和近距离的相处不同,我突然觉得你已苍老一个世纪。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评析

2008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文作者准确地理解了命题的意图,紧紧扣住材料中有关“距离”的提示,写出了在“近处”看父亲和在“远处”看父亲的不同的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内容切合题意;文章记叙了“很小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初中的时候”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的父亲的严厉和自己的怨恨,以及“远离”父亲时才体会到这些特殊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好处。全文线索清楚,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文章最后,父亲为自己“买圆规”这个细节以及自己站在远处看父亲的感受,不仅与全文的内容相扣相合,而且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仔细想想,本文的几个主要片段,也就是《我的父亲》之类的文章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却被作者用到规定性很强的试题中来了,而且非常切合题意,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这就是我多次讲过的“语言周旋”“拉一拉,靠一靠,扭一扭”的技巧。你看,从文章的题目“让我走远看看你”到文中每写一事都反复强调“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作者在“拉、靠、扭”上用了多大的力气!

把本文和2006年湖北的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结合起来阅读,想一想,同样的材料,怎样转化运用到不同的题目中去。你学到一手了吗?

三生有幸遇上你

2006年 湖北考生

前生,今生,后世,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题记

佛说,因果有缘,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上辈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惟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眨眼间消失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短发,一身黑色衣服,笑时给人温暖,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便表扬我,一有时间,便找我谈心,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离开了你,升上了重点初中,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但是,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你对我关爱有加,问寒问暖,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好好考,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我不禁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在我渴望的时候,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你发短信来说:“孩子,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好好考试,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泪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动地哭,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评 析

本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写出了对一直关心“我”的老师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文中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对老师在场外送考的想象,都写得真切动人。文章从“题记”人手,扣上命题的要求,结尾时,又进一步照应“三生有幸”,首尾圆合。特别是“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一句,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读来令人动容。

2006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写出对带“三”字的词语(一个或几个,如“三思而行”“举一反三”“三省吾身”,等等)的联想与感悟,题目出得相当灵活,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是很大的。这位考生非常聪明,她(他)所写的其实也就是《我的老师》《记一个人》等题目中常见的内容,但她(他)巧妙地把这些内容融会到《三生有幸遇上你》这个题目中去了。我曾经在许多场合讲过,同样的材料,是可以转化运用到不同的题目中去的。北京有一位对高考作文颇有研究的特级教师甚至说,任何命题都是“不命题”。你对这篇文章的构思,你对这样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技巧精选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 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第四,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羊年春节期间安全注意事项

全文共 2342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您和家人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我们特意摘录整理了一期春节安全特辑,供您参考:

一、用电安全。

春节期间大功率电器使用机会较多,安全用电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1.不要让孩子随意乱接电线,避免灾害发生;

2.检查一下家用电器是否有漏电、老化的现象,以免对老人和小孩直接构成威胁;

3.对于取暖器材做到人离电断。

二、动火安全

1.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个宽敞的地方,注意周围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近几年由于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的火灾不在少数,同时更要注意燃放中的安全问题;

2.防止住宅火灾,不要卧在床上吸烟,离家外出时要关闭煤气、拉掉不必要的电源,对易燃物品要妥善处理好;

3.熏制辣制品时,注意火候,防止油温过高起火;

4.发生意外时懂得如何自救或求救。

三、居家安全

1.即使是人在家里,也不要存放大量的现金或金银首饰;

2.注意安全使用燃气或煤气,使用安全合格的燃气器具,防止泄漏;

3.注意安全使用热水器,使用煤气热水器时务必保障通风;

4.建议您在家里放置灭火设施;

5.出门前检查门窗是否全部锁好;

6.检查您家里的阳台、窗户是否容易让他人侵入,如翻越、攀爬等;

7.任何未经核实的送货上门/维修人员,先通过观察,再打开门确认,尤其要提醒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任何时候,不要给上门推销的人员开门。

四、交通安全

1.春节期间外出的人比较多,要注意交通安全,按交通规则走好自己的路,横穿公路先看两边200米内是否来车。

2.进入春运的忙碌时期,各地的车票尤为紧张,回家的迫切感受让人理解,但千万不要乘坐无牌无照的“黑车”,这样您的安全和权益得不到保障 。

3.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提醒大家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不要酒后驾车和疲劳驾车。

4.发现或发生不良情况要及时报警,治安管理是动态的,发生了事情不必大惊小怪,要沉着冷静,争取更多人的配合。

五、饮食安全

1.建议您能注意饮食卫生、要细嚼慢咽、不要暴饮暴食,要少吃油腻的食品,少饮酒,应多吃些蔬菜和适量的粮食,让吃进去的营养达到相对平衡,其代谢产物达到酸碱平衡,防止出现高血脂、体重骤增及其他不良后果。

2.防食物中毒,过节每家都会多买些食品,餐桌上冷盆热炒、各色点心品种繁多,如果在操作时生熟交叉污染或未烧熟煮透,或是当天吃不完,隔天又未再彻底加热,就可能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3.防传染病, 春节正值感冒、病毒性肝炎易发季节,而现今大多数家庭都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餐具也不能做到顿顿消毒,在频繁的交叉接触中,通过食品、食具以及唾沫常使这些传染病得以传播。

4.防美味综合症 ,在多吃鸡、鸭、鱼、肉等富含麸酸钠的食品后,在体内会被分解成谷氨酸和酪氨酸,它们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又会转化成能干扰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的有毒物质,通常会在餐后0.5至1小时间突然出现头晕、心慌、脉搏加快、血压上升、气喘、下颌颤抖、上肢麻木的所谓美味综合征。

5.防酒精中毒,酒精实际上是一种毒物,饮少量低度酒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健康损害,但饮酒过量或酗酒则会出现语无伦次、行动不稳、意志失控等酒精中毒症状以及“乐极生悲”的不良后果。

六、出行安全

1.不要在街上长时间接、打电话,需要时请进入路边的超市、商场、商铺等安全的地方;不要在车的靠窗位置接打、玩弄手机;

2.出门钱财不要显眼,可放在衣内口袋里,并扣好钮扣和拉链;

3.避免携带手提电脑外出,请勿携带有明显标记的手提电脑包;

4.在街上行走,选择路基内侧,并妥善保管好您的手提包,切勿随意地背、跨在肩上;注意骑摩托车抢劫几乎都发生在马路边上或自行车道中间;

5.任何时候避免坐“摩的”;骑、坐摩托车时,请勿随意将手提包和袋背在背上、跨在肩上,最好是捂在身前或放进车厢里;

6.等公车时,请退到路基内侧掏钱包拿钱买票;

7.上、下公交车时请不要拥挤在人群里,避免被偷窃;下公交车或出租车时,选择人多的地方,尤其是晚上;

8.单人乘坐出租车时(尤其在晚上),记住车牌号,一旦发现异常,马上打电话联系家人或朋友,并大声地告诉对方您所乘车辆的车牌号和目的地;

9.将物品放在私家车和出租车的后排或尾箱时,请确保车后门、后窗和尾箱已锁好;

10.避免经过偏僻、阴暗的角落或区域,避免晚上单人上街,确实因事太晚时,安排家人在路口等候;在夜晚单身女性最容易成为被攻击对象,要避免单独与陌生人同乘一部电梯;

11.注意人与人之间有效的安全距离是保持一臂长(约75厘米)以上;在街上必须随时保持警觉性,观察四周状况,包括身后;

12.如果不幸真的遭遇抢劫时,请牢记“人身安全最重要”,不要与歹徒反抗,不要死拉住自己的物品不放;

13.出行前请摘掉您身上的首饰;

14.避免身上带大量现金,随身携带的现金分几处保存;

15.票据与现金分开保管,现金与贵重物品切勿外露;

16.旅行中,随身行李请勿离开自己的视线,包括行走、乘车、等车;

17.请乘坐车况较好的正规公交车,避免乘坐超载车辆;

18.不要理会陌生人的搭讪,远离那些陌生但却非常热情的人,如主动带路、主动帮忙买、看管东西等等;

19.避免在火车站和汽车站里随意向人问路,居心叵测的人正等着呢;

20.避免在火车站和汽车站里买东西,那里大部分是假货且昂贵,有时问了价不买都不行;

21.避免在火车站或汽车站里打公用电话,有时一个电话收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出行前带好手机并随时充足电;

22.不要接受陌生人赠送的物品,尤其是香烟或饮料和食物,小心迷药;

23.有小孩同行时,请随时确保小孩在您的视线之内,尤其是上下车和游玩时;

24.如果是不认识的人来接您,请务必先核实对方的身份;

25.不要参与路边的围观,避免到人流非常密集的地方;

26. 慎防“猜铅笔、猜扑克、易拉罐中奖、假币、短信中奖”等各项骗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

全文共 265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记叙文写作中考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考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下面我们来看看记叙文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又要求写作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一类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一般表述为“思路通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章切题,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内容充实”。可见,打好坚实的记叙文写作基础,是写好说明文、议论文的前提。作文,600字—800字的考场记叙文,要写得出彩,至少应符合以下五美:立意美、充实美、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中考兵法】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观剑识器】

难忘的那一幕

时光常常在我们不经意时溜走,但有时又把我们定格在那永恒的瞬间,或使我们彷徨,或使我们流连,或使我们感动,或使我们深思.……(开篇由一丝感慨入题,运用排比,干脆利落而又文采斐然。)

前不久,我就遇见过这么一幕。那是过端午节的前一天,正是我们镇逢集的日子。难得有假期,我带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一大早就去逛街。大街上人来车往,十分热闹。两旁店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家争相销售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各色小吃、水果的香甜味道……整条大街到处洋溢着节日前热闹的气氛。(描述大街上的喜庆气氛,既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合理化背景,又反衬了人物的悲惨境遇。)

我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边吃边四处闲看。老远看到一堆人围在路旁的一根线杆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奇心驱使我快步跑过去,钻进了人群。眼前出现的情景和节日的氛围极不协调。一个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的男人匍匐在飞扬的尘土中,右边的裤管瘪瘪的压在身下,紧挨在他身边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被上躺着两个黑乎乎的小孩。男人的面前摊着一张还算得上干净的白纸,上面满是歪歪扭扭的字,一个已经斑驳的瓷钵压在一个纸角上,里面零星地散落着不多的硬币。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三两笔就把一个乞讨男人悲苦潦倒的形象呈现在眼前,实属传神。)

“啧啧,真是可怜,一条腿不算,还是个哑巴,拉扯着两个没娘的孩子,可咋活呀!”一个老太太一边摇头叹息一边往那瓷钵中放了几元硬币(简短一句话既交代子乞讨者的境况又体现出老太太的慈善;与下文众人的麻木形成对比。)

“可怜什么啊,都是装出来的,没准是—个骗子呢!”一个烫着大波浪的妇女鄙夷地说。

“是啊,是啊,现在装可怜骗钱的人可多了。”几个人也随声附和。(语言精炼,寥寥数语把旁观者的冷漠刻画入微。)

我伸手摸了摸兜中剩下的零钱,听到他们的话,又把手缩了回来。(“伸”“缩”两个字写出了我的矛盾心理。)

“让让,让让,有什么热闹好瞧啊?”两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用锃亮的皮鞋拨弄了下摊在地上的纸。

其中一个皱着眉头道:“我当有什么好看的,原来是要饭的啊。像这样的人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活着让人恶心!”(尖刻的语言背后站着一个丑陋的灵魂。)

“是啊,是啊,看着就让人倒胃口。”另一个随声附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注意事项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书信要用黑毛笔、或蓝色水笔、圆珠笔、钢笔写。不能用铅笔,以防模糊不清。也不能用红笔写,这会让对方以为是绝交信。信纸要用专门信纸或稿纸。

(1)称呼、问候用语及信中语气、措词要符合写信人的身份。

(2)要考虑收信人的文化水平及经历,使收信人看得懂信。

(3)要抓住重点,力求写得充实、圆满、简短。

首先,要写得清楚明白,使对方一看就懂。写信是单方面谈话,不像当面拉家常那样,对方听不懂时,还可以解释说明,直至弄懂为止。因此,写信时,要告诉对方什么事情,要求对方办什么事情,或者回答对方什么问题,都要写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这就是:仍照日常说话一样,话怎么说,信就怎么写,朴实无华,本色本香。如果装模作样,堆炮辞藻,反而会显得不亲切,不诚恳,影响双方感情的交流;甚或因咬文嚼字,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其次,要写得简洁利索,使对方一看就能抓住要领。本来么,书信的目的是最为明确的,或是相互问好,或是交流思想,或是传递信息,或是研讨问题,或是有事相托,等等。写信时,若不兜圈子,不说车轱辘话,而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自然就会收到句无虚发,经济明快的效果。而且这种书信,自己写起来,一定是得心应手;对方一看也准能心领神会。如果信的内容,涉及面广,谈的问题也较多,像交流思想、研讨问题等,那么就要和写文章一样,动笔之前,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做出通篇的安排与布局,切不可语无伦次,信笔写来。

再次,要写得优美得体,使对方一看就深感真挚可亲。书信多是亲朋或同志之间的谈话。因此,书信的语言除简洁利索之外,还要注意道德风尚,讲究文明礼貌,能够通过书信的往来,反映出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整个社会风貌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信时所用的语言、语气要视不同对象、用途和内容而异。就对象而言,对长辈要谦恭,对平辈要尊重,对晚辈也要避免用教训的口吻,即使对犯有错误的人,也只能以理服人,而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出口伤人。就内容而言,表示问候,要亲切热情;报喜祝贺,要热烈欢快;研讨问题,要心平气和;请教求助,要谦虚诚恳;规劝教育,要以心换心,喻之以理,等等。同时,还要注意称呼、问候和致敬语的选用。

最后,还想谈谈写字的问题。字是书信这一特殊交际工具的辅助性的工具。字写得正确工整与否,必直接关系到这封信能否发挥其交际效能。写信应该用行书,也可以用楷书,一般情况下不提倡用草书,更不应该龙飞凤舞,笔走龙蛇,潦草得叫人辨认不出是什么字来,以致耽误了事情。我国有个优良传统,给别人写信,特别是给长辈写信,必须每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否则不够礼貌。有时写得匆忙,字写得不够规矩,还要在最后写上一句:“草草不恭。敬希原宥!”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另外,不少的书信,往往是一气呵成。这就很有必要在写完之后,逐字逐句地再检查一遍,看是否由于遗字掉句,或由于写了错别字,而使语意有不够清楚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有哪些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欢迎阅读!

一、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二、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三、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生英语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3276 字

+ 加入清单

一.概念

记叙文也称叙述文,是一种以记叙/叙述的手法来表述人物、事件的文体。常见的属于记叙文文体的作品有:故事、游记、通讯、新闻报道、历史、 人物传记、日记和回忆录等。记叙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和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前者主要是对人物的经历、活动或者性格特征进行叙述;后者则是对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叙述。前者重在描述人物的活动,而后者则重在表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六大要素

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交待清楚六大要素,即时间(time)、地点(place)、 人物( character)、事件的原因(cause)、经过(process)和结果( effect)。

由于记叙文中所涉及的要素比其他文体相对要多、要复杂,所以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就显得尤其重要,安排不合理就会使读者产生混乱的感觉。

记叙文的展开一般都是以时间为主线来组织所要叙述的内容,使读者对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的结构安排通常有三种形式:正叙、倒叙和插叙。正叙是英语叙述文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即以人物出现、活动或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点作为记叙的起点,然后按照人物活动的展开、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则是在文章的开头就交待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插叙这一结构在我们的英文写作中很少用到。

三.时态

记叙文讲述的大多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活动或事件,因此用过去时态(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的作品比较多。但有时为了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亲切和生动,也可以使用现在时态(一般现在时、 现在进行时、现在将来时、现在完成时)。

四.人称

记叙某个人物的经历、活动或某件事情的经过离不开叙述的主体,即 “人称”。记叙文中的人称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形式。第一人称的叙述主观色彩较浓,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有利于表述细腻的情感和细节的过程;第三人称的叙述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更加真实、客观地表述某一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全过程。

无论采用第一人称,还是采用第二人称,都要保持全文叙述主体的人称的一致性。注意:句式尽量要多变,不要通篇文章的句子都以人称代词开头,否则文章会显得单调沉闷。例如: I loved the book first because of its beautiful heroine. Then I found it a romantic love story which greatly moved me. I now find that it is better taken as the growth story of a naive girl into a strong-willed woman. I realize that it is the essence of the book that attracts such big number of faithful readers.

这一段描述在用词、内容、逻辑上都不错,但过多地使用了以“I”开头的句子,使文章略显单调乏昧,给读者的印象大打折扣。

五.措辞与表达

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各种作文体裁中,记叙文需要应试者具有更全面的语言技能与篇章组织能力。四级考试中常见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分别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论证的合理性、可信性;而记叙文的语言则以生动、真实、 贴切为准则。同一个记叙文题目,不同的人会描述不同的人物经历或事件,又很少有固定的表达或句式可供参考,这时作者的综合语言水平就会表现出来,对能否取得高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多注意语言的磨练和积累。

六.记叙文写作技巧

1. 仔细审题,明确主题,选准素材,罗列提纲。

2. 写好第一段

最好能采用一个复句并且用上几个四级水平的单词或词组。这样的文章开篇方式会使读者或阅卷人确信接下来的文章也一样精彩。

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文章的开头:

The result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ame. I tore open the envelope. As soon as I saw the score,tears streamed down my face. I fell into my bed and did not get up the whole day. All was over. What is the meaning to live on earth? For the first time, I thought of death, of being a vagrant and of being single all my life. I was only seventeen. Wasn’t it cruel to me? My father was hurt and he could not stand it that his son was a disgrace. He was angry beyond words. My mother kept silent,and often I saw her in tears. Horror filled the house.

怎么样,你自己是否也被一种失落与绝望的气氛所笼罩,并且期待着看到作者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呢?

3. 结构要清晰

下笔之前一定要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构想,作文的框架、主题和脉络是最重要的采分点。要清楚每一段要陈述哪些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可接受性,还可以使整篇作文的行文水到渠成,不会有凑字数的烦恼。

4. 尽量多使用表示转折、顺接、因果和时间的连接词

如first、second、moreover、for one thing…for another、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这样既可以显示语言功底,又增强了记叙内容的连贯性和生动性。

5. 文章不要写得太长

有的考生遇到触动自己内心情感的记叙文题目时就“一发不可收拾”,但由于时间有限,结果草草收尾,甚至没有结尾。四级作文毕竟是应试作文, 只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表述出所规定的内容就可以了。

6. 要多用四级词汇,要使句式多样化

没有语言错误并不是高分作文的保障(基本没有语言错误只是8分的基本要求) ;作文想达到11分以上,四级词汇和句型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如,表示“重视”的词汇有stress,emphasize等,但选用短语attach importance to更能吸引阅卷人的注意;disagree和frown on sth. 都表示反对或不赞成,前者就平淡,后者表达意思很生动,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

简单句和复合句合理搭配,长短句交替使用,会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使描写更生动,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如:

(1) 名词化手段:用名词或名词词组替换一个句子或句子的主要部分,然后使这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为另外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以达到合并句子的目的。如:

We were very much surprised. Mary refused the invitation.

We were very much surprised at/by Mary’s refusal of the invitation.

(2) 定语化手段:根据语义关系,可以把其中一句转换成形容词或形容词性成分、分词短语、定语从句等,如:

The winnerwas in no mood for speeches. The winner was hot and tired.

Thewinner,hot and tired,was in no mood for speeches.(转换成形容词短语) 7. 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尽量不涂抹。 8. 最后的2—3分钟,进行修改检查。

检查的内容不是“大处着眼”,而是“小处着手”;不是考虑作文的框架结构,而是留心细枝末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介绍

全文共 4307 字

+ 加入清单

一、了解记叙文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

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

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成人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平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00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的日记》;2001年是《我和水》;2004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上海市2004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01年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山东考题)。而2000年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的特点,近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02年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03年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二、中考

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五星红旗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

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二)构思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就能发掘出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习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着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③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三)表达技巧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2)妙用修辞,蕴深意于物象,如片段3

(3)双线展开,相得益彰,如片段4

(4)借助蒙太奇(将全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地镜头,然后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如片段5

3、展示才情和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注意事项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进行这一步骤还需注意四方面问题:

1)确保提纲中段落结构的思路与各段主题句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写段落不偏题,不跑题。

2)要综合考虑各个段落的内容安排,避免段落内容的交叉。

3)用好连接词,注意段落间、句子间的连贯性。要做到所写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文字连贯,就需要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而连接词起的正是桥梁作用。 增加文采小窍门: 如果说第一、二步是对文章的构思,第三、四步骤则是真正地“写”了,用词是否贴切,文法是否正确,句式是否多变,文采是否有生气,关系到写作者的语言功底和水平,但也有些窍门是需要长时间累积的。

4)平时多注重积累一些高级词汇也是很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及方法

全文共 5684 字

+ 加入清单

一、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准确运用书面语表达自己要说的话,选取一个生活事件或其中的一个片断进行记叙。

【教学重点】选取生活事件或片断进行记叙。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四课时

二、写作指导

在 记叙文 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 记叙文 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 记叙文 ,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同学看见别的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3、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4、“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1、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2、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3、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4、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 记叙文 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1、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2、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3、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

现将全文摘抄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1、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2、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3、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4、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1、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2、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 记叙文 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3、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4、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写作台阶训练一

叙事如何生动具体。

1.教师指导、示范(以"记一次打架"为例),让学生明确叙事要生动、具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交待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B、对场面要进行观察、描写。

2.学生训练:题目:《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处理方法

(1)分学习小组进行。

(2)以小组长为中心,确定所选的事件,定好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讨论问题:

A、我们可以写这件事的哪些方面,(如当时的情况,人们的心理等)

B、对这些方面我们如何去写。

3.教师抽查一两组的讨论情况。

四、台阶训练二

开头、结尾训练:

1.教师讲述常见的开头、结尾方式。

2.学生书面写《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的开头、结尾。

3.抽读优生的作示范。

4.范文欣赏(全篇)

五、大作文训练

题目: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要求:1、字数在500字以上。

2.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3.叙述事件要生动、具体。

4.书写工整。(因升中考卷面分4分,所以每次作文均要求书写工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考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3292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的划分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小编整理了高考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欢迎阅读。

一、“多角度描摹”法

所谓多角度描摹法,即对记叙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多方面观照、多角度描摹,从而使景物人物形象化、立体化。例如:

例1 黑将军站在厨台上,威风地看着我,腿上绳子早已挣开。它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倒有一种虎啸山林之势。……我逼近它。它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2011年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既有神态描写:“威风地看着”“挑衅地看”;又有声音描写:“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还有动作描写:“纵身一跃,跳了下去”。尽管短短几十字,但通过多角度描摹法,一只勇敢无畏、不屈服于命运的公鸡形象跃然纸上,其拒绝平庸的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例2 我转身离去,而父亲仍旧默默地站在门口,踮着脚尖张望着儿子那越走越远的身影,“别忘了,多给家里打电话,记住,注意身体……”

(2011山东考生《这世界需要你》)

点评:父亲的神情是“默默”的,“踮着脚尖”的动作则透露出对孩子的不舍,而语言描写对孩子的关心则表露无遗。三个角度的描写层层递进,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情感变化。描写真实、自然,感人。

例3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二、“波澜起伏”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忌平铺直叙。所谓波澜起伏法就是在记叙时可采用插叙、倒叙等叙述方式,或采用设悬念、埋伏笔、抑扬顿挫等写作手法,使叙事过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例如;

例1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追寻着一丝光亮,他疲困地睁开了双眼。“孩子他爸!你可醒了!”病床边的妻子激动的说。环顾四周都站满了人,但却仿佛没有他所要寻觅的东西,他着急的追问:“孩子,孩……”

(2011上海考生《心雨》)

点评:开篇即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很好地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例2 它是一只不普通的鸡。……它开始挣扎,尽管双腿被绑。…它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它好似雄鹰,华丽地飞翔、降落,悠闲地离开。

(2011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这个事件的叙述可谓波澜起伏,原因就在于这只鸡逃生的过程一波三折。而作者也很好地对此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另外,这只鸡最终逃生成功,可以说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因为“不普通”“挑衅”已经给结局做下铺垫。

例3 当大胡子再次出现的时候,引来了许多人。“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我的作品。”说着拉下我身上的布。“啊……石——猴!”大胡子张大了嘴巴。

(2011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出乎意料的结果,让故事的发展改变了既定的发展轨迹,不仅让故事中的人惊讶不已,也让读者享受到了记叙文波澜起伏带来的心理感受上的惊喜。

三、“叙议结合”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记叙和描写,没有精当的议论,文章就会平淡无力。所谓叙议结合法就是在叙事和描写的文字后面,设置精当的一两句议论,以收点题、扣题、深化主题、升华感情之功效。

例1 后记:壮阔的臂膀担不起岁月的重量,一切不能忘记的也只能先跨过去,然后在某个人生时刻,它们会突然醒来。生活总是在忘记与铭记之间,让人被成长。

(2011上海考生《心雨》)

点评:正文后的后记,闪烁哲理的点睛之笔,话语警策,富有感染力,。不仅扣题,还起到深化主题、升华感情之功效。

例2 它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拒绝了平庸,超越了平凡。它属于自然。它本该离去。对于它,我只有敬意。

(2011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一只等待宰杀的公鸡,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勇敢逃生。是一只不平庸的鸡。篇末的这几句议论揭示了该件事的意义,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对于它,我只有敬意”一句则从抒情的角度升华了主题

四、“饱蘸感情”法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凡是有感情的地方就有美”。记叙文写作尤其如此。所谓“饱蘸感情”法,就是在记叙文写作中,要饱含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事,以达到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引起共鸣之功效。

例1 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

(2011广东考生《回到原点》)

点评:“小心翼翼”形象地体现了“我”怕伤害到萤火虫的细微心情,而“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则体现了“我”的激动、欣喜之情。对萤火虫饱含爱护之情,含而不直露,是本句的抒情特点。

例2 月光透过树梢撒在地上,鳞鳞散散的月光宛如孩子的心般支离破碎。只有布谷鸟红着眼睛在树上喊着:“不哭,不哭

五、“细节描写”法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是细节。细节是艺术的生命。所谓“细节描写”法,就是在记叙文写作中,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记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从平淡走向感人。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例1 突然有一天,荒山里来了一位采石人,围着我转来转去,像驴子拉磨,还摸着我的屁股赞叹:“好石头,好石头!你是想平庸一生,还是愿随我去人间?”

(2011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用“像驴子拉磨”来比喻采石人转来转去的动作,传神地写出了采石人对“我”(石头)极为欣赏的心理,语言幽默生动,让人读来不禁莞尔。而关于采石人的语言描写不仅点出话题“平庸”二字,还进一步丰富了对人物的塑造。生动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六、“线串珍珠”法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一条线。所谓“线串珍珠”法,就是通过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感情”为线索。

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例1 一、五只粽子……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二、一只鸽子……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三、一棵树……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2011江苏考生《拒绝平庸》)

点评:文章设置了三个小标题,自然形成三个部分,在每个部分的后面用一句议论来点题。这三处议论中都包含的主题词(拒绝平庸)就是全文的线索。以主题为线索,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还直接扣题。这种方法值得学习并应用。

七、“靓化语言”法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相对于议论文,记叙文更讲究“有文采”。所谓“靓化语言”法就是要让记叙文在语言上文采飞扬,吸引读者眼球,让读者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要“靓化语言”就必须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巧用修辞,文句有意蕴。

例1 一个熟悉的身影应声倒下,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杆呻吟吱呀,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

(2011上海考生《心雨》)

点评:把父亲的倒下,比喻成一座大山的坍塌,形象的写出了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崇高地位,还写出了自己内心因为误伤父亲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和巨大的悲伤之情。而“玉米杆呻吟吱呀”和“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的强烈对比,更是把孩子内心的自责和悲伤之情写到了极致。“玉米杆呻吟吱呀”一句尤为形象,是摹拟玉米杆倒下的声音,也是写父亲倒下时的痛苦,还有烘托孩子内心的悲伤的作用。文字简练,内涵丰富,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写作基础-记叙文的六要素

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记叙文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甚至不交代的情况。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孩子从小写习作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可是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记叙文三要素为环境,人物,主要内容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详细记叙文六要素。欢迎大家阅读!

作用: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常用修辞:

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无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编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