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钱学森的爱国故事资料(实用20篇)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接下来开学吧给你们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钱学森的爱国故事资料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6789

作文

170

爱国人物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1446 字

+ 加入清单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刘晓连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传奇飞行女将军。她先后飞过七种机型,是目前中国x队所飞机型最多的女飞行员。

说起刘晓连,人们都会想到她曾创造的航空史上的奇迹。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日九时三十二分,刘晓连和她的机组完成转场任务后,驾驶军用运输机从张家口机场返回部队。当飞机爬升到七百米高度时,忽然受到一架歼击机的撞击,“嘭”地一声巨响,机组人员全部被震昏过去……

被震倒在中央操纵台上的刘晓连清醒过来后,第一个发现飞机已下坠四百多米。“快抢救飞机!”她大吼一声并奋力撑起身子,双手紧紧抓住驾驶盘,但由于机头底部被撞破,机体变形,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严重损坏,部分操纵系统失灵,飞机似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她强忍伤疼在机组人员的协同下,以超常的力气将飞机拉平。

此时又出现意外。正当刘晓连机组艰难地驾驶重伤的飞机降落时,她发现跑道上有歼击机在起降,假如强行在跑道上迫降,很可能与其它战机相撞,造成机毁人亡。于是,她毅然决定在备降的草坪上着陆。在前起落架被撞掉的情况下,刘晓连靠平时练就的过硬的技术和临危不惧的军人品质,飞机迫降成功!

一场灾难避免了!事后专家们在检查飞机时认定,机上铆钉等连接部件已大部分断裂,再有三分多钟,飞机将在空中解体。这样的飞机能安全飞回,在航空史上是奇迹。从飞机被撞到成功迫降只有五分钟。就在这短短的生死之间的五分钟里,刘晓连创造了奇迹,保住了战友与战鹰的安全,为此她荣立了一等功,被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成为人们仰慕的英雄。

“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刘晓连在她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不停奋进,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和“之最”。

一九六九年,二十岁的她担任机长,成为空军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女机长;一九六九年,她担任团飞行参谋,是中国x队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女作战参谋;一九八二年,她荣立一等功,成为中国第一位荣立一等功的女飞行员。她领受任务,驾机进藏,成为第一个驾驶大型运输机进藏执行任务的女机长;一九八六年,她从空军学院(空军指挥学院)毕业,成为空军第一位由院校毕业的女指挥员;一九九一年,被空军首批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

如今,刘晓连不再驾机升空了,但她仍然保留着做飞行员的标准:一切都要做到最好!身为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她以四十多年来形成的独特品质和作风,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空军指挥员。同时,还在为中国女飞行员的培养尽心尽力。

刘晓连简介:

刘晓连,全国妇联副主席,特级飞行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1949年11月出生于辽宁大连,祖籍河北蠡县。

1965年7月从北京育才学校招飞入伍,1967年毕业于第一航空学校(现第一飞行学院),是新中国第三批女飞行员。

历任飞行员、作训参谋、团副参谋长、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委、武汉基地副政委、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间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

曾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3次,获得空军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所带领的机组被空军授予“忠于职守,勇于献身,保证安全的模范机组”称号。先后飞过7种军用运输机,安全飞行4000余小时,是第一位驾驶国产运—8飞机的女飞行员,也是第一位执行进藏任务的女机长。曾多次参加空运、演习、抢险救灾、科研试飞等任务。

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全军先进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委,第九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周恩来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过了三年,再次翻出这本书,但封面上那五个烫金的大字还是那么耀眼,仿佛在诉说着书中的故事。书页也有些泛黄,但是书中的故事还是那么生动有趣,那么刻骨铭心。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了一代伟人的成长。

这本书从“大鸾”出生一直到周恩来赴日留学,一共三十四章节。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十一章“鸿浩之志”。在这一章,魏校长问了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人说:“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人说:“为了明礼而读书。”还有人说:“为了家父而读书。”而周恩来却说出了一句志存高远的话:“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这里我似乎隐约看到了未来伟大的国家总理,优秀外交家的影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那时理想之远大。

在某部小说里曾经看过两句话:“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在急剧变化,国家时势动荡的时代,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有自己所坚信不疑的信念,才不会被淹没在历史的人群中,才不会随波逐流,才会从亿万人群中脱颖而出。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成为了周恩来身边的人,追寻着他的脚步,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见识了少年周恩来那时的良好精神品质:独立、自强、好学、勤奋……生于这样的年代,内忧外患,清,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基层人民水深火热……周恩来从小就生活在基层,明白基层人民的生活艰苦,感受到了曾今亲人所谓朋友的冷漠无情。所以,他知道指望他人来改变自己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周恩来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充实了自己,成为了一代伟人。

再看看我们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出生在丰衣足食的家庭,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是对学习不感冒。殊不知我们现在的和平是祖祖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学习机会也是祖祖辈辈用他们的汗水换来的。我们都有生命,这是平等的。可是,人人都有知识吗?知识是我们做任何事的基础。没有知识我们将一事无成。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周恩来的爱国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9、赖宁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1988年3月13日一位14岁的优秀少年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牺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赖宁。那天下午3点左右,因八级大风,把县城附近一家工厂的电线杆吹倒,造成电线短路,引起了大火。风助火威,火越来越大、烧得越来越远。此时,森林、电视卫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赖宁看见后立刻赶到火灾现场。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奋力扑火。虽然,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就去扑火。最后大火终于扑灭了,但赖宁却牺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女童军杨惠敏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十七岁中国女童子军泅水游过苏州河,勇敢护送国旗献给八百壮士的壮举,振奋了整个上海战区和租界民气军心。

中日淞沪大战中,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震惊中外,为我全国军民竖起一座不屈不挠的精神堡垒。

原来,当时八百壮士为了掩护数十万国军撤退,在四行仓库独力对抗日军,除了租界外,上海基本上都被日军所占领。这时候,女童子军杨惠敏,正在租界难民收容所服务,眼见对岸日军旗帜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于是立下决心,为英勇孤军作出献旗的壮举。

她随即奔赴上海市总商会,接过国旗,激动地说:“我……太兴奋了,我有荣幸来做这一件事!我愿意尽我的力量达成这个任务,即使牺牲!” 授旗者接着说:“好!去吧,万一你有什么……我们会转告你的家里,我们将永远纪念你。”说完,杨惠敏将外衣脱去,把国旗紧紧的缠在腰间,再穿童子军装束,入夜以后,到茶叶大楼的俱乐部,这时英国卫兵与俱乐部的人大部份都认识她,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夜半以后,便趁机溜出大楼。

夜空是黝黑的,远处有英军走动的影子,马路对面,她感觉四行仓库大楼像一个巨人,凛然的俯视着她,为了不让英军发现,只有沿着楼下铁丝网,爬到另一缺口,从窗子爬进去。爬过马路,她急剧跳动的心刚稳定下来,忽然听到枪声,她以为被敌军或英军发现,连忙倒在战壕里不敢动,红绿的火舌在她头上飞舞,原来是白天的广播引起敌人的敌意,向四行仓库发动进攻。

不久,枪声沉寂下去,她又开始慢慢爬,终于爬到仓库东侧的楼下,一根绳子自楼上垂下,由于早已通知守军,杨惠敏知道这根绳子是迎接她,她拉动绳子,楼上的人迅速的吊进窗子。谢晋元团长和几位高级军官早已在窗口迎接,杨惠敏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呈献在他们面前时,朦胧的灯光雨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谢团长紧拥着杨惠敏,大颗大颗的热泪滴在她的脸上,这位百战英雄,在敌人的炮火下没有哼过半声,这时却泣不成声的说:“勇敢的孩子,你送来给我们的岂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清晨,谢团长立刻吩咐部下准备升旗,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扎成旗杆。

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曦微中,平台上稀落的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的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但是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调而悲 壮 的感人场面,叫人永远也忘记不了。

四行仓库的军心大振,弟兄们脸上掠过几个月来没有的笑容,当谢团长带领杨惠敏参观仓库时,许多弟兄躺在血泊中呻吟,杨惠敏问他们:“你们打算守到什么时候?”“死守!”简短有力的语调,令她感动得哭了,再说:“我求求你们,把你们的名字抄给我,万一以后,全国的老百姓也好知道你们的名字!”

将士们抄了一张名单给她,这时枪声又起了,谢团长立刻送她走,此时,杨惠敏不肯离开,说:“让我留下为你们服务!”谢团长坚持地说:“为了你的安全,为了你更可以为国家服务……”这时空中枪炮声四起,谢团长立刻开了近苏州河的边门把她推了出去,说:“我们永远记得你,感激你,去吧!冲过去,跳下河!”

她一个猛冲,跃下苏州河,头上的枪声便响过不停,她知道自己已被日军发现,幸好懂游泳技术的她可以深潜入水,游至对河公共租界登岸,抬头看时,苏州河畔已站满了人,纷纷向四行仓库屋顶迎着朝阳招展的美丽国旗欢呼招手!有人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国军胜利万岁!”

四周人群一齐欢呼高叫起来,响彻云霄,个个泪眼模糊。日本军机在四行仓库屋顶盘旋,企图将国旗击倒,可是始终失败,两岸的市民高声欢呼。

英国路透社记者先后将八百壮士和女童子军的英勇事迹,传遍海内外。当八百壮士完成坚守四行仓库的使命后,中央同意撤军到租界去,没有多久,杨惠敏也走到租界去为八百壮士服务。

杨惠敏不仅是中国女童军的光荣,也是中国女青年的榜样,保家卫国不是一定要持刀持枪,一面小小国旗,足以振奋战场上的军心民气。而童子军精神,就是不居功、不怕死,完全是服务人群的仁爱牺牲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爱国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陆游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最近我学习了他的一的首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的大意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心痛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这首诗是陆游八十九岁高龄,重病在床时写给儿子的决笔诗,也是遗嘱。人死之后,本应无牵无挂了,但诗人偏偏“但悲不见九州同”。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他不悲;即将与家人永别,他也不悲;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才是他心中唯一悲伤的事情。这其中既充满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对屈辱求和的南宋王朝的不满和谴责。这种拳拳爱国之心,殷殷爱民之情,感天动地,催人泪下,又令人振奋。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朝。他所见所闻的都是祖国分裂、女真入侵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因此,他念念不忘的就是祖国统一。他的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篇篇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

读着陆游的诗,我想到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吉鸿昌,想到了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想到了用笔呐喊的鲁迅,想到了为祖国的自由而战斗的黄继光、董存瑞,想到了为祖国争光的奥运健儿,想到了为香港回归而做出巨大贡献的邓小平爷爷……

正是这千千万万爱国人士,用他们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激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颂歌。

《示儿》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的诗歌,它激励着每一个读者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初中水平

胸怀壮志身先死,

却恨未能雪国耻。

不求千古传芳名,

只盼北定中原日。

[爱国的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林则徐虎门硝烟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820年9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突然病死。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一样,疲于应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临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这天,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请求潘大人开仓救济灾民。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义不容辞,只是不巧得很,仓库上月就空了!”

来人沉稳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当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然后下令散发仓米赈济灾民。事后按市价偿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哭笑不得。

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日后以禁毁鸦片名垂青史的林则徐。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急需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许可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鸦片是一种摧残人体的毒品,会使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始终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利润。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倾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面对国计民生的恶化,林则徐再也看不下去了。公元1838年9月,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大声疾呼:如果再不严禁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可以派出抵抗敌人的军队,而且没有可以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道光帝本人也抽过鸦片,亲身感受过洋烟的毒害,林则徐的警告使他触目惊心。于是他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外国烟贩和勾结他们的洋行商人,起初并没有把他的到来放在心上。他们知道,清朝官员都爱钱,只要花上银子,没有过不了的关。于是,他们派怡和洋行的老板伍绍荣为代表,去求见林则徐,暗示贿赂的数目。

可这一回,烟贩们的如意算盘打空了。林则徐听完了来意,拍案而起,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他命令伍绍荣回去告诉外国主子:限三天以内,把所带的鸦片全部交官,并且签立今后永远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如果胆敢违令,一经查出,货物一律充公,贩卖鸦片的商人一律处死。

英国大烟贩颠地,是外国鸦片商人的头目,手中还拥有走私武装。他先是呈报了一千箱鸦片,妄图蒙混过关。林则徐早就调查过海上商船的情况,知道他弄虚作假,下令传讯颠地,对他提出警告。颠地回船后,继续拖延时间,对缉私人员进行武力挑衅,于是林则徐决定逮捕他。

英商监督义律把颠地藏匿在商馆里,拒不交出,还以战争叫嚣相威胁。林则徐针锋相对,封锁了黄埔一带的江面,又派兵包围了商馆。广州百姓自愿参加巡逻,一防颠地潜逃,二防内奸混入。商馆断水断粮,义律再也无法顽抗,不得不同意交出所有船上的两万多箱鸦片。

林则徐派人在虎门海滩的高处,挖了两个长宽各五十丈的大池,池壁有涵洞与大海相通。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东大小官员,前来监督销毁收缴的鸦片。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浸满海水的大池中,再倒上海盐和生石灰,顿时池水沸腾,浓烟滚滚,鸦片化作了灰烬。成千上万围观的群众,发出了春雷般的欢呼声。一批焚毁,冲刷干净,又投入一批。就这样,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二十三天。

林则徐在查禁鸦片的同时,加强了海岸的军事防备。他修固和增筑炮台,在珠江口的海面上设置木排铁链,还招募水兵,组织团练,发动民众保卫海疆。虎门销烟后,义律率英国兵船多次发起武力挑衅,都被中国军队击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东方赤子张学良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225 字

+ 加入清单

在台湾,他一度是个禁忌的话题。在中国大陆,他被高调定位成“民族千秋功臣”。但不管外人如何评价,少帅不加辩驳,他以红颜相伴,遥望白山黑水,松花江上,把救国的梦想和一世的恩怨,全都藏在内心深处。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然后暗淡,坦然掠过20世纪的整个天空。

封君弃剑出关城,耻自盈眸泪自横。

不发一枪天下叹,任知三界梦中惊。

人生孽障由情始,德业彪功倚爱成。

谏楚挥军驱虎豹,天囚载恨博前程。

张学良(1901-2001) 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一级陆军上将,长城抗战时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的父亲为东北军领袖张作霖。张作霖为了培养儿子将来承位,光宗耀祖,在张学良很小时,就聘请专人教他文化和科技知识。

1918年张学良17岁,即被任命为卫队旅营长,以后又送他进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年,19岁的张学良晋升为少将旅长,以后又兼任了航空学校校长,筹划建立了空军和海军,严格选拔和训练各种人才,为东北军的振兴打下了基础。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以第三军军长的身分,率部一直打到了天津。1928年,蒋、冯、阎、桂联合北伐,张学良以京汉线总指挥身分率军与之对抗,结果连遭失败,张作霖只好下令撤退。6月4日当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到沈阳皇姑屯时,被日军炸弹炸毁,张作霖受伤身亡。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他不顾日本的威胁利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毅然决定易帜,接受南京政府的领导,随后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官。1930年5月,蒋、冯、阎的中原大战爆发,两派都派人联络张学良,张学良权衡再三,出兵帮助蒋介石打败了冯、阎联军,蒋封张学良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并把华北大权交给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丧,华北受侵,张学良判断失误(同时也为保存自己的实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达不抵抗的命令。蒋介石为了平息全国民众的怨情,逼张学良引咎自辞,张学良只得于1933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出国去疗养,蒋介石安排何应钦接替了张学良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的职务。1934年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从国外召回,先后任他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西北“剿总”副司令,代理总司令职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他答应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但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却被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几十年失去了自由。

1936年,日本侵华情势日渐危急,当时的中央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将中央军主力用于消灭共产党红军,引起国内民众普遍的不满。张学良、杨虎城利用蒋介石赴西安视察之际,捉拿蒋介石,以兵谏的方式,要求立即停止内战,全面抗日,蒋介石同意后,使获得释放,是为「西安事变」。第二年(1937年),蒋介石正式决定,以战争的形式抵抗日本的侵略。正是这场战争,使得中国各个政治、军事派别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终于打败了日本人,致使中国摆脱了自1895年第一次中日战争以来一直遭受日本凌辱的命运。此外,这场战争,加速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进程。

此段是张学良将军说过的一段,请大家欣赏一下他的观点和看法:

我对我的部下常常说,我说他们的万里长征,我们都是带兵的人,谁能带,谁能把军队带得这样,他跟你走,不都带没了。

中国打内战,我一听打内战我就难过,几天又好了。不但打内战,我后来剿共,我跟介公(蒋介石)讲,就是剿共我也不主张剿,我不主张剿共,是中国人,咱们打什么呢?共产党我们可以谈嘛,所以后来说这个是我的主张,坐下可以谈嘛,不是不能谈的事情,这何必呢,并且我跟蒋先生说,蒋先生对这件事情对我很不高兴,我跟蒋先生说,你跟共产党打,你剿不完,他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们没有百姓支持我们,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我说你也剿不完。

我反对内战,我不愿意打内战,我跟你说这个打内战这很简单的事情,自己打仗,双方面死掉的都是很不错的人,可惜得很,这些人自己内战死了,我是一向讲对外的,何必打这个,打了几天又好了又是朋友了,明天弄别扭又打了。

所以蒋先生这个人啊,现在他已去世了,他那个时候他就是用我们这些杂牌军队,他是一斧两砍。这个事情没人不明白,可是我这个人我也明白,你让我干我就尽量地给你干,那么我就劝他,为什么剿不了呢?……比方说我们,弹药消耗是你自己,没人给你补充,经费也消耗你自己的,也没有人给你补充,所以人家谁也不给你卖力气,那你怎么剿,你军队他不卖力气,军队打仗他敷衍你,他也不真打,他不是兵不真打,他是那带兵(军)官不真打,你有什么法子,所以这种情形你们都不懂的。

(注:张学良很快与杨虎城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共识。然后就开始在陕北前线寻求与共产党的接触。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当时还在东北军控制下的延安这座天主堂里展开了历史性的会谈。)

有关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史料多如牛毛,且又褒贬不一,国民党认为张学良挟持统帅,影响剿匪进程,让共产党得到喘息,致使大陆沦陷;共产党则定位张学良为「爱国将领」,每年张学良寿诞,东北均举行盛大的庆生活动。

张学良为为挽救濒临沦亡的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像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但它在划破夜空时发出的夺目之光,人们将永志不忘。

张学良,这个显赫一时,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以西安事变为界,前半生重在传奇;而后半生则从绚烂中归于平淡,而且甘于平淡,这是人性中的非凡。

客舍台湾已十霜,

忧心日夜忆辽阳。

何日共渡桑田水,

痛饮黄龙践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 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 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 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 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 《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 璃都挤碎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 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 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 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 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 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 “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 不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 时,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 看梅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回 戏” (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呢? 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 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梅兰芳上场了,他和刚才判若两人,精神焕发,唱念精彩。不过,内行人却听出他的嗓子变窄了。戏演完后,有人赶往后台,关心地问:“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么变窄了?”

“您还不知道吧?前两个钟头,我的嗓子还是哑的呢!”

“那您怎么还上台?这是怎么唱出来的呢?”

“不上,怎么对得起观众?我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临时用的一个急救方法,这戏是用半个嗓子唱的!”

“半个嗓子,这怎么唱?”

“这是全凭一股虚劲把嗓子提起来唱的,劲头如稍用过一点儿,马上又 会哑不成声。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宽不怕窄。过去我也从来没用过,今天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

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不仅为他丰富的舞台经验所倾倒,更为他一心为观众着想的精神所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邓稼先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爱国小英雄故事一:王二小

全文共 1474 字

+ 加入清单

战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十二岁的放牛娃王二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和爸爸、妈妈,哥哥生活在一起,虽然清贫,但他们相亲相爱,生活充满了温馨。

一九四二年的一天,一声巨响,日本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和哥哥眼睁睁的看着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灰飞烟灭,惊恐得不知所措。

二小亲眼目睹日本鬼子残酷杀害村民,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二小的哥哥石头和乡亲们被鬼子抓去修炮楼,二小把乡亲们凑的几个黑菜饼送给工地上的哥哥吃,可恶的鬼子却一脚把菜饼踩进土里。愤怒的二小看到地上有一只蝎子,他用弹弓偷偷把蝎子甩进了鬼子的脖子里。不一会,鬼子被蜇得跳了起来。

恼羞成怒的鬼子端着刺刀刺向二小,一个乡亲举起铁镐砸死了鬼子。工地上一片混乱,乡亲们纷纷逃走,二小躲开了鬼子的追赶,却和哥哥石头跑散了。

又累又饿的王二小走了三天三夜,沿着公路,昏昏沉沉地走进了八路军伏击鬼子的埋伏圈。

八路军吴连长担心会误伤二小,放弃了这次伏击行动。但一个掉队的鬼子却抓住了二小,吴连长策马追上鬼子,救出了二小。

二小被带到根据地,和边区的女干部柳老师住在一起。柳老师是大学生,她教村里的儿童团员们学习文化。她对二小既像妈妈又像姐姐,让二小感受到了温暖。

王二小一心想着要报仇,儿童团长铁柱却瞧不起二小。二小为了让大家瞧瞧自己的本事,从村里偷了两个地雷,要去炸鬼子,却在雨夜中迷了路。

吴连长冒着大雨找回了二小,他很欣赏二小的勇敢。柳老师却生气了,她认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不能做无畏的牺牲。

鬼子向山里扫荡,二小因为淋雨而生病了。柳老师背着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迷迷糊糊的二小躺在柳老师怀里,听柳老师流着眼泪讲要孩子们好好活下去的道理。他恍惚看到了自己的娘,也明白了柳老师一片苦心。

二小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懂得了,鬼子欠下的不仅是他一家,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血债。他还懂得了,等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鬼子的大扫荡又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设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柳老师带着二小和孩子们又转移到了长城边上。太阳高高地照着,柳老师要教孩子们识字。一转身,她看见悄悄逼近的鬼子钢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柳老师一把将孩子拉到自己身后,枪声响了,柳老师倒下了。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心里着急,他不能让鬼子追上了乡亲们。二小急中生智,唱着放牛歌从山坡上走了出来,他要把鬼子引到另一条道上去。

鬼子果然抓住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领着鬼子走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大叫着要吴连长快开枪。此时才知道中计的鬼子气急败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了起来。

二小像一片树叶飘落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纷纷飘落下来。每一片树叶都像被二小的鲜血染红,满山遍野都是红叶。

乡亲们得救了,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把鬼子全部消灭在山沟里。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了故事片《少年英雄》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今名人的爱国故事4:屈原爱国故事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钱学森的故事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着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放弃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逮捕令,钱学森失去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宁可毙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航天时代的黎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7、岳飞抗金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

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地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那时候,岳飞刚39岁。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天下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便可太平!”。他一生坚持抗金,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爱国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高高兴兴地拿起《刘胡兰》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20XX年10月8日,一个暴风雨的一天,伟大的革命英雄刘胡兰就从一个贫困的家庭里诞生了。

20XX年刘胡兰11岁时,它加入了她们村的抗日工作,并且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尽一切所能做好坑日工作。后来,在她15岁时,一次在转移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过程中,不幸被敌人的阎军逮捕了,同时还抓到了她们村的几个农民,敌人逼问她:“还有哪些共产党员,仍然给共产党员办过些什么事”,她咬紧牙关,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敌人逼她没法子,只好用卑鄙的手须折磨她,可是刘胡兰她还是没把军情告诉敌人,敌人只好把她给杀了,刘胡兰就这样英勇的壮烈牺牲了,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用这样的话纪念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看完《刘胡兰》这本书后,被她这种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不折不扣的斗争精神深深吸引了。我在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无数的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所以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热爱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昌盛英勇奋斗,为人民的幸福而默默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天培抗击英寇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683 字

+ 加入清单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亲自动手削稿。

嘉庆八年(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

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授广东水师提督。自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而当英国军舰在珠江口穿鼻洋开炮攻击中国水师时,关天培亲临火线指挥,带伤督饬水师反击,迫使英舰受重创后遁去。

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历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

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著有《筹海初集》。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是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专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三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

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一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五百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以资参考。

这时鸦片烟流毒全国,英、美的鸦片趸船源源不断东来,鸦片走私贸易极为猖獗,关天培积极协助两广总督邓廷桢进行侦缉。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林则徐到广东后,关天培更是尽力支持和配合禁烟运动,取得了迫使义律缴出二万余箱、袋鸦片,并在虎门全数销毁的伟大胜利。在林则徐的赞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新修筑起一座大炮台,名为靖远,炮洞六十八个,配炮六十位。其建筑之坚固与火力之充沛,为虎门各炮台最。

当时关天培除自铸铁炮外,还在林则徐、邓廷桢的大力支持下,从澳门等地购进洋炮二百多尊,并严格训练大批招募来的水师兵勇,改革编制,将大鹏营由营改为协,拨副将驻扎那里,与香山协相呼应,又雇用一批米船、红单船、拖风船,利用有利地形与军民在海上与陆上的紧密协作,切实做到严阵以待,以迎击来犯的敌人。林则徐对关天培这些整顿防务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殚精竭虑,寝食以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爱国人物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到了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说过的话:“我只是遗憾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而想起这句话,又使我陷入沉思,从中受到启示。

建国60周年来,纵观古今中外,多少爱国人士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苏武,文天祥,董存瑞,邱少云……。不管他们的生命是长是短,贡献是多少,他们的献身是悲壮是慷慨,都以成为过去。但他们的这“一次”生命却奉献得如此伟大,永远都在人们的心中闪光,美国总统林肯,由于领导废权运动被杀害,革命者方志敏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献出了生命,并留下《可爱的中国》以表达他死而无憾的心情。所有一切,不都表明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与无私吗?但他们的这一次生命奉献的伟大。

不错,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然而这“一次”却又不尽相同,就说现在的社会,虽有许多人都忠心效力于国家如杨利伟等航天英雄。

但仍有人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心中主要的。“什么爱国?值几个钱?”这就是他们的想法。在深圳,不就有人把外国人刚扔下的人民币捡走用吗?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留美学生被人家的豪华生活所迷,一去不复返。我不禁要说,我们正处在改革时代,正需要每个人将自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放在祖国建设上。像他们那样,又怎能好好地利用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爱国故事:周恩来的外交小故事

全文共 3396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是伟大的外交家。他作为新中国寻求人类和平友好的使者,开展了频繁的外交活动,成功出访了许多国家,他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和非洲。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周恩来:他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了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

加拿大著名学者罗纳德更是赞叹:周恩来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国际上公认哦完美的外交家。

下面几个小故事是小编从网上整理出来的,仅供参考。

1、空酒杯

一九五四年,周恩来访问波兰即将结束时,我驻波使馆借用波方刚刚修复的一个大厅,以周恩来的名义举办了一个辞行招待会。那天,周恩来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征服了所有的来宾,人们都看呆了!以致发生了一个谁也没有料到的情况:当周恩来致词已毕,举杯敬酒时,酒杯里竟空空如也。周恩来的随员急忙跑去,把聘请的波方招待员们从呆滞状态中唤醒,去斟酒。原来,当周恩来陪波方贵宾入场时,把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人们只顾看啊,鼓掌啊,……招待员们竟忘了及时斟酒。后来,客人邀周恩来跳舞,他那娴熟的舞步,多采的舞姿,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倾倒。一些西方国家的大使不断地点头,纷纷赞叹道:“妙极了,妙极了!”

2、巧妙应对: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加完亚非会议后,来到首都雅加达。这天下午,在雅加达中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中国代表团同六百多名华侨代表见面。对于这个招待会,一名外国记者做了两则报导,一则是:“有人说,‘在共产中国’老年人是得不到尊重的。四月二十七日,在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周恩来所留住的或与之谈话的都是年纪最老的来宾们。不是地位最高的、最有钱或最有名望的,而是头发最白、脸皮皱缩的。”另一则是:“周恩来也招呼在大使馆帮忙守卫的军警们进去坐一下,并且跟他们谈很多话,还请他们吃东西,以致他们之中大都受了感动。”

3、主动握手:

一九五五年四月,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期间,周恩来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外交活动,促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一次,中印友好协会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向周恩来呈献礼物。在呈献礼物的仪式进行过程中,周恩来趋前与中印友协全体工作人员握手。印尼交通部高级职员达希尔·打益勃的手因受伤而扎了纱布。由于药水的渗透作用,包扎的纱布看起来有点脏。当周恩来向他伸手时,他不敢伸出手来。周恩来却微笑着主动握住他的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放下。

4、骨肉情深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胜利结束,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后,从万隆来到印尼首都雅加达。整个印度尼西亚二百多万华侨,不分地区和阶层,共推选出六百多名代表来到雅加达,要见一见从伟大祖国来的亲人。二十七日下午二点,在中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中国代表团和华侨代表见面。激动的讲话,热烈的掌声,眼中的泪水,都使人感到一种骨肉团聚的激情。三点左右,招待会结束了,六百多名华侨代表向站在大门口的周恩来握手道别,这是需要花许多时间的,而且他的右臂活动不便。有关方面通知华侨代表不要等待握手,可以走了。但是周恩来一边微笑着说:“不要紧”,一边依然和跟他辞别的来宾们握手。

5、顶风冒雨

一九五七年,周恩来应邀访问斯里兰卡,当他在群众欢迎大会上讲话时,突然下起雨,主人立刻给他打上了伞。周恩来看到群众并没有雨具,就坚决推辞开了。他精神抖擞地站在风雨中发表了支持斯里兰卡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长篇演说。第二天,几乎当地所有的报纸的大标题都是:“周顶风冒雨。”

6、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7、巧妙应答,不亢不卑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8、为什么叫“马路”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9、交换礼物

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10、“派克”的来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11、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12、“中国有多少个厕所”

一个美国记者刁难周总理,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爱国主题的故事郑和远航下西洋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这支船队的正使,就是人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队,都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非洲的东海岸。他每到一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所以人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

和西方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隶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他和各国人交往时,总是彬彬有礼,精神抖擞,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口和其他地名。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五个名人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被杀害,殉难前,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然后在刑场上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凛然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近代爱国英雄赵登禹的故事:功勋卓着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略东北,东三省沦亡。赵登禹义愤填膺,决心赴东北抗日,但由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未能实现。这时冯部已改编为第二十九军。

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二十九军奉命赴长城御敌。赵登禹任喜峰口作战前敌总指挥,冒风雪,急行军700余里,占据有利地形,亲率部队挥大刀迎敌,长城垛口20余次失而复得。日寇调集5000余人和大批重炮,飞机轰炸了3个小时,阵地一片火海。日寇以为赵登禹将军已经阵亡,于是蜂涌而上。在弹药用尽之际,赵登禹率部与敌展开肉博战。他一口气砍倒日军几十名,左腿负伤,卫兵急忙脱衣服给他包扎,他却不肯,仍挥刀杀敌,一直激战到天黑,日军寸土未得,死伤3000多人。

日军再也不敢进攻喜峰口,对赵登禹将军威名更是闻风丧胆。国民党政府统帅部给赵登禹颁发了勋章,并提升他为一三二师师长。

“张北事件”和“热西事件”之后的1936年,赵登禹升为陆军中将。这年夏天,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被日本特工绑架,下落不明。赵登禹将军大怒,,用电话通知亲日派陈某,限两小时把人送回,超过时限,就把平津一带日本人杀光,然后下令部队集合待命。陈某吓得面色如土,急忙向日本人传讯,不过一个小时,就乖乖地把宣介溪送了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4文天祥爱国故事作文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每天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书中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享受,也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令我感到敬佩。书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做事;知道了许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的人生格訁;知道该怎样孝顺父母、对待朋友、尊重老师、报效祖国;知道了要知恩图报,不可以做损人利己的事。

在书中,使我深受感动的是“留取胆心照汗青”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南宋末年元朝军队大规模入侵,很多朝廷官员都望风而逃,文天祥却捐出全部家产作军费一直顽强抵抗。皇帝派他到前线抗战,一度率领士兵收复了很多失地,但是由于其他官员贪生怕死,不肯帮助他,最后吃了败仗,被元兵俘虏。

文天祥是有名的忠臣,元朝皇帝十分欣赏他,多次派人到牢中劝降,但是文天祥始终不肯背叛宋朝。为了表明决心,他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胆心照汗青”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元朝皇帝得知后非常愤怒,下令将文天祥处死。最后,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英勇就义。

文天祥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我国的千古名句。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天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他深深地活在了人们心中,被后人歌颂。文天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生命并不是像古代君王所希望的那样不老不死、与天同寿,而是以光辉的形象永远的活在人们的心里。

时代在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改变。但文天祥的经典名句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我们做人要有志气,不可以贪生怕死,也不可以唯唯诺诺,要忠实与自己的国家,不可以做卖国贼。

我也许不能像文天祥一样气壮山河,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