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华尔街观后感经济学角度(合集14篇)

人和事都有两面性,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你就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事物,小编收集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1365

作文

15

用美术的角度写猫和老鼠观后感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老鼠合伙》让明白了一件事情,老鼠跟猫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而且猫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当老鼠知道一切事情经过时,老鼠当面质问猫时,当时猫就恼羞成怒,让老鼠住口,结果老鼠被吃了。这个《猫和老鼠合伙》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也很感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像猫这样好吃懒做,不要和狡猾的人一起做事、玩耍,不然你会吃亏的,受伤害也是自己。他会找各种理由欺骗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去伤害对方,所以说和像猫这种人合作是很危险的。

我们在做事情或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诚实、善良、正直的人。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到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全文共 3152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期间,又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华尔街”(Wolf of Wall Street)上映。这部由派拉蒙(Paramount)公司制作,Martin Scorsese导演,著名演员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影片,耗资一亿多美元。在此同时,“华尔街之狼”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的提名,Leonardo DiCaprio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华尔街之狼”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Jordan Belfort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华尔街上的一名股票经纪。九十年代初,他创立了Stratton Oakmount 公司,以大力推售廉价分币股票(penny stock,在华尔街这类股票被称为“垃圾股”)而大获利润。在Stratton Oakmount 公司鼎盛时期,它有超过一千名的雇员,股票出售总价超过了十亿美元。但是,这种所谓的廉价分币股票完全是一场骗局,它造成了投资者两亿美金的损失。Jordan Belfort于1998年因交易欺诈与洗钱被起诉,在他与联邦调查局(FBI)合作并提供他人犯罪的证据之后,他被轻判,只服刑22个月就出狱。在狱中,他起了写书的念头。出狱后,他的两本回忆录“华尔街之狼”(Wolf of Wall Street)和“抓住华尔街之狼”(Catching the Wolf of Wall Street)先后出版。电影“华尔街之狼”就是根据Belfort的回忆录改编的。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华尔街的批评不绝于耳。而“华尔街之狼”是自那以后第一部最为真实,深入地挖掘华尔街丑闻,披露华尔街蛀虫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全片长达3小时,大大超过一般影片的长度。但我在观看过程中,丝毫不觉得影片沉闷,冗长。全片结构紧凑,情节起伏,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全片对华尔街丑闻的揭露确实是触目惊心的。当Belfort初进华尔街,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年轻股票经纪时,他的老板午间带他到高档餐厅用餐,并告诉他“在这里,成功的关键是毒品,**(hookers)”,并当场在餐厅吸毒。这样的“启蒙教育”令人不寒而栗,而Belfort也是遵循这样的“启蒙教育”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Belfort到廉价分币股票公司任职时,已能将他在以前学到的推销技巧熟练运用,他在电话中口舌如簧,向不知情的顾客推销垃圾股的一幕,连同事都听得目瞪口呆。

当Belfort 自开公司后,立即向雇员面授一套欺骗顾客,鼓动他们买入垃圾股的基本程序。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到,股票经纪那一套信誓旦旦,貌似诚恳的语言,都是骗人的鬼话。Belfort的公司初获成功之后,他与前妻离婚,在将与模特儿结婚前夕,决定举办一个单身汉派对(Bachelors Party)。他包了一架飞机,飞往拉斯维加斯,机上,除了公司的员工外,还有多名**。不但飞机的钱,连**的钱也是公司支付的。但如果观众细细一想,就会想到这些钱,都是不义之财。机上,公司员工与赤身裸体**胡闹的一幕,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事实上,整部影片,都充斥着给人以强烈刺激的镜头。这其中包括Belfort多次的吸毒镜头,吸毒之后的疯狂,和**鬼混的镜头,让女人全身上下绑满钞票准备将朝钞票带往瑞士的镜头,以及豪华游艇在地中海风浪中沉没的镜头。全剧对豪车,豪宅,豪华游艇,美女,奢侈的生活方式,有许多描写及渲染。

“华尔街之狼”上映后,引起了一阵批评之声。有人认为,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受害者,即那些买进廉价分币股票而损失惨重甚至是终身积蓄的投资者,没有展现这骗局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受害者绝不会有心情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有人还认为,影片不但没有谴责Belfort的丑恶行径,反而将他作为影片的主角,美化和渲染了他的敛财能力和奢侈生活。有人更进一步认为,今日的青少年看这部影片,会崇拜剧中的主角,羡慕他的成功和生活方式。

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能尽然同意。毋庸置疑,全片对豪华奢侈,挥金如土,美女加毒品的生活方式,确有过分渲染之处。但这些描写,毕竟与剧情和人物有关,同时,这也是多数好莱坞大片的共同特点。一部影片,毕竟不是一部明确地告诉观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道德教材。影片,是用艺术的手段和方式来表现真实的生活,让观众自己来作出判断。我觉得,“华尔街之狼”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全片描写了Belfort是怎样从一个尚带几分天真的年轻人,在华尔街的“教育”下,变成一个贪婪,狡诈的金融业蛀虫。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Belfort 初进华尔街,和他的第一个老板吃饭时,还带着几分稚嫩,一点都不懂华尔街的规则。当Belfort应聘廉价分币股票公司,听到出售这种股票的佣金高达50%时,大为惊讶。但是,渐渐地,他学会了华尔街的规则,再加上他巧舌如簧的才能,最终他成为了华尔街的顶级蛀虫。他不但会骗顾客,也会骗员工,还会脸不红,心不跳地和联邦调查局探员周旋。这种演变的进程,令人震惊。这使观众看到了在金钱和欲望的驱使下,在华尔街这样的环境里,从人变为魔鬼是多么容易。我觉得,作为成人观众(顺便说一句,这确实是一部“青少年不宜”的影片),我们能通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这一残酷的现实。

当然,有人会认为,在片中,受害者完全未出现,联邦调查局探员的形象也显得单薄,苍白,正义未得到伸张。但是,如果在影片中展现大快人心的场面和结局,反而会消弱影片的现实意义。在现实中,Belfort被法院判决赔款受害者1.1亿美元,但他只支付了一千一百万元。在他出狱后,他靠出版两本回忆录又赚了一百七十万(电影版权还能赚钱),但只有一小部分款项用于支付受害者。金融诈骗,隐蔽复杂,查处此类案件,费时费力,取证艰难,往往诈骗者难于得到应有的惩处,受害者最终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千上万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华尔街上,只有寥寥几人入狱,而大部分投资者的损失也无法追回。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残酷。

值得一提的是,Leonardo DiCaprio 在影片中的表演颇为出色。我们最早记得的他,是“Titanic”中那个略带青涩的大男孩。而这部影片中,他展现了成熟的演技,把一个金融蛀虫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醉酒和吸毒品后的疯狂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奖,确实名副其实。

“华尔街之狼”作为一部好莱坞大片,比之其他大片,其最大的特点是它贴近生活,揭露了华尔街隐秘不宣的一面。许多好莱坞大片,包括“指环王”,“哈比人”等,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实在是太远了,尽管这些大片耗费巨资,有精致的情节,宏伟的场景,有卓越的特技造成的令人惊叹的效果,但是,它们难以真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不知别人如何,就我而言,我甚至不能记住这几部大片的基本情节。我更愿意欣赏“华尔街之狼”这样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所讲诉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二十年后的今天,华尔街上的金融欺诈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其手段更加多变,装饰更加华丽,隐藏更加深邃,影响更加巨大。和今日的骗局相比,Belfort 当年的骗局只是小巫见大巫。在金钱和欲望的指使下,更多的不法之徒设下种种圈套,骗取投资者的财富。“华尔街之狼”的编剧Terence Winter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指出:“我们没有吸取教训,事情并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华尔街上的欺诈,还将正常地继续进行下去(Business as usual)。怎样杜绝华尔街的蛀虫,影片没有提供答案,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现成而容易的答案。但是,影片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揭露了华尔街上这些丑陋的传统,环节和内幕。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就此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影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华尔街2观后感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华尔街观后感

本片《华尔街》是一部以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讲述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内幕交易,贪婪地汲取证券市场财富的故事,最终因为年轻的Bud Fox的良知而被送入监狱。

片中Bud Fox 是

一名证券公司的员工,业务为为各类客户推荐股票并促使他们购买。该类证券公司主要从事二级市场业务。所谓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在外的金融工具(如证券)的交易市场,即“旧”金融工具(如证券)流通转让的市场,二级市场的二级是相对于证券发行市场而言的。

Bud Fox 不满现状,抓住机会找到了股市大亨Gordon Gekko并竭力表现自己对证券市场的见解。但Gekko对此并不满意,情急之下Bud Fox 把从父亲 Carl Fox 处听来的关于蓝星航空尚未公布的官司判决透露给了Gekko,Gekko考虑后委托Bud买入一部分蓝星股票,之后蓝星关于官司判决结果出来证实了Bud的消息自此Gekko开始信任Bud。

事实上,这次交易属于内幕交易(inside trade),Bud 与 Gekko属于业内人士,在了解资本市场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动对这些限制置之不顾,在美国证券市场,此类行为应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监管与处罚。

在对Bud产生信任之后,Gekko对Bud提及了Sir Larry Wildman及他们之间的恩怨,并称现在是复仇的时候。Gekko称Larry现在在美国,可能有什么投资项目,让Bud去刺探消息。Bud推脱称如果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现自己会被吊销执照,但最后不甘心失去Gekko的信任,接下了这个任务。

Bud在对Larry的一系列跟踪之后判断Larry其实是想购买Anacott Steel的股票,Gekko即刻表示让Bud买入一千五百股50美元的Anacott Steel的七月购买权。

此处的购买权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合约,所谓期权合约为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固定数额的商品、货币或证券的权利。故如果Larry对Anacott Steel实行大规模购买,则Gekko可以在七月份仍以50美元买入即可获利。事实上,Gekko已经猜到Larry要收购Anacott Steel,故他指使Bud持续大量买进Anacott Steel股票,推高价格,提高Larry收购的成本。最后Larry以每股71.5美元的价格与Gekko达成协议,收购Gekko手里持有的Anacott Steel股票。这次Gekko的大量股票买入行为事实上以个人的力量改变了证券二级市场的供需关系,扰乱了交易秩序,使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资本市场有效性(efficient capital market)被破坏。

自此之后Gekko又收购了泰达纸业。Bud建议Gekko收购蓝星航空,以便可以对这个有深厚感情的公司进行升级改造,而且自己可以担任高管,Gekko最终答应做这笔投资。但事实上Gekko并未打算改造蓝星航空,而是利用Bud的关系去疏通蒙骗工会的重要人士,并最终希望将其分拆出售。

Bud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愤怒并与蓝星工会及Gekko的死敌Larry Wildman合作并挫败Gekko。影片的结尾Bud与警方合作录下Gekko的犯罪证据,最终两人都接受法律审判。

影片全片的主线是华尔街的内幕交易,金融大亨掌握着巨大财富,不图创造财富而是持续做着零和游戏,与贪婪为伍,使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于极少数人手中,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华尔街2观后感《华尔街》观后感

全文共 3107 字

+ 加入清单

观《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业占据显赫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完这个十集的片子让我受益良多,华尔街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作为一名学习金融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更加懂得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的价值。

十集的内容很多,其实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集和最后一集。资本这个词在这两集中出现的次数尤其多。每周,每天,每时,每刻,资本都在不停息的流动。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块印第安人的土地,也不是荷兰人的一道墙而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贪婪而奋斗的人。现在的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第十集主要讲解的是位于金融地位顶端的国家更替。在我认为与货币有很大的关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17、18世纪是英国的时代,随着英国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地的畅销,强大的经济实体支撑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而英国也为资本之河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英国人确立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第一个世界货币,英国银行家在世界各地布局,英国人将世界通过金融之手联为一体。20世纪初,英国的金融地位开始受到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彻底改变了世界金融格局,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WALL STREET意为墙街,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看这条街上的门牌就能领略到华尔街的魅力,华尔街1号是纽约银行大楼;14号是美国信孚银行大楼;37号是原美国信托公司、美国大通银行;40号是曼哈顿信托银行;48号是美国金融博物馆;60号是德意志银行大楼,摩根大通大楼;111号是花旗银行大楼??只要沿着这些门牌号一直数下去,光在这条街上就能领略到当今几乎所有的金融巨鳄的风采。在这里没有人不贪婪,我觉得如果人不贪婪的话,怎么能为自己博得更多的利益呢。没有贪婪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今天华尔街所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例如:地铁的扩张、运河的开凿、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很多带给人们便利的财富都是因为华尔街的贪婪而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在对待人类贪婪的本性上,我们应当给予宽容。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提到贪婪在经济中对人民的影响,塞德拉切克认为:“贪婪是一切的开始。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贪婪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它是进步的引擎,也是失败的原因。从不满足、总是想要更多看起来似乎是先天的自然现象,形成了我们文化的核心,比如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就是贪婪的结果。” 但是贪婪有时候也会为我们带来危机。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1893年的危机、1870的危机、1907年的、1929年的危机,还有2008年的。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过度贪婪导致的整个金融系统崩溃。换个角度来说,可能当年是用信托来放贷,而现在则发明了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最典型的骗局莫过于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的投资骗局:麦道夫利用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以高于正常但不出格的回报和长期稳健的业绩构筑了一个投资神话,使得世界上大量机构、组织和个人为他的骗局付出了至少500亿美元的成本,造就了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欺诈案。所有骗局的共性就是让人得到在正常情况不可能得到的好处,制造令人砰然心动的回报。如果没有被贪

婪迷惑双眼,很多骗局只要用常理去思考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荒诞和可笑。回顾华尔街历史,华尔街最初的100多年并没有监管。于是出现了德鲁和掺水股,当人们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之后才有了财经报纸和股票指数,1929年大萧条之后,华尔街开始受到真正的法律约束。安然事件的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重创华尔街,塞班斯法案的出台是一次对华尔街的及时修复。华尔街每一条监管法案的出台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这些监管法案制定的唯一原则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在陈志武对《华尔街》同名书记作序说的:“既然华尔街发展了两个多世纪,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打击,而且一代一代的银行家、投行家的确赚了大量的财富,两百多年里从来没有缺少过对华尔街贪婪的指责,但是,众多危机、丑闻都没能阻挡停止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每次照样能爬起来更健康地壮大,这本身说明华尔街必然对美国、对世界至关重要,美国经济、世界经济离不开源自于华尔街的金融。因为人性决定了:任何东西只有在它具有真正的价值,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才能经久不衰、繁荣昌盛。”我有时候想吧,那些世界首富都那么有钱了,怎么花也花不完,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数字了,为什么他们还不停地工作赚钱呢。这或许就是贪婪吧,人到了那个位置上,就不得不那么做,很多原因让他不能够退下来吧。总得来说,掌握做事情的度,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许多。从贪婪到更贪婪,最后走向毁灭,是金融大鳄们的一贯路径。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些人成功,其他人失败,生活本就如此。

华尔街的历史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华尔街》提到华尔街的历史长达三百多年,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很大的联系。我想主要谈下华尔街经历了三次战争,因为这三次战争在华尔街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在三次战争前期和后期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历史性意思也是写不完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及时在某个时期美国曾一度繁荣但是有繁荣就必有衰退。历史的发展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是很多问题积累在一起的爆发,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所以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修正预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持续时间为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此战不但改变当时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最终被废除。南北战争前,华尔街的债券发行都是通过私募的方式发行的。南北战争期间,北方的银行家库克革命性地向公众发行战争债券,使得北方联邦政府得以迅速地募集到战争所需要的资金,而百姓也得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一种投资,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北方政府。尚未掌握现代资本市场这一重要工具的南方政府,只能依靠大量印钞来支持战争费用。这使得南方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同时,国债规模剧增,催生了华尔街的空前繁荣,1865年交易量达到60亿美元。南北战争使得华尔街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华尔街在这个过程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支撑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南北战争中的战争融资,推动了美国由铁路带来的第一次重大工业华浪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无疑是这场在大洋彼岸发生的战争的最大受惠者,无论是它的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迅速扩大,1917年到1919年的共发行自有公债215亿美元,投资者群体有战前的35万增加到数百万。美国资本市场跃升为世界第一。一战前后的美国经济,杜邦公司就为协约国提供40%以上的军需品,业务增长了176倍。美国的股市规模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以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为例,股价从46美元飚升到460美元,并一度达到600美元。一战期间,仅摩根银行就代理英国发放了银团贷款30多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毁了欧洲,却使美国富了,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更是在战火中赚了个盆满钵溢。一战使得美国一举从战前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最大的债权国。华尔街也从伦敦手中接过了世界金融中心的权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华尔街2观后感华尔街2观后感

全文共 2037 字

+ 加入清单

在纽约最大的金融财团位于华尔街的摩天大楼顶部,这家公司的股东们正召开一年一度的总结会议。突然,坐在主席位置的财团总裁不理会席间热烈的讨论,爬到了会议用的长桌上,做了一个起跑的姿势。正当其他董事们对这个举动目瞪口呆之际,他说了一句,“我要从这架巨大的旋转木马上下来了。”说完,他便以长桌为跑道,奋力一跃,穿过窗玻璃,向底下人流穿梭的华尔街坠去。

以上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科恩兄弟1994年电影《金钱帝国》的开头。“一架巨大的旋转木马”,这是我迄今听到过的关于金融资本周转过程最生动、贴切的比喻。当资本增值的时候,那飙升的数字就像游乐园里的旋转木马那么华丽、吸引人,让人忘乎所以;可一旦当资本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拥有者的幸福感却开始停步不前,或许资本仍旧在增长,就像木马仍旧在旋转,但幸福却停留在原地。对此,有些人能够用资本增长所带来的快感代替幸福,有人却被这种幸福的虚无感逼得只能跳楼。

在揭露资本的贪得无厌和金融系统的黑幕、腐败方面,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华尔街》是一部比《金钱帝国》更深刻、更尖锐的电影。它的成功首先在于身为金融掮客之子的斯通为电影中的金融运作注入了足够的细节。电影中涉及的金融系统内部的暗箱操作、欺诈和争夺现象显得错综复杂,而斯通能使其中的每一步都合乎逻辑、有据可循,整部电影就相当于一本揭示华尔街幕后运作规律的教科书。电影主要的悲剧感则体现在青年的理想在意向不到的现实面前幻灭的事实中,这方面沿用了从《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开始好莱坞电影惯用的母题,构成了对美国梦的批判。当然,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仍在于迈克尔·道格拉斯对股市大亨戈登·盖柯生动的演绎。戈登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恐怕就在于他能够真正地沉醉于旋转木马带来的快感。当巴德问他什么赚多少钱才算够,什么时候会停止时,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或者说,这是一种赌博,资本的增值就如同赌博赢钱那样能给人带来快感。

如果说《华尔街》的意图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那么20余年后的续集《华尔街2》则把抚慰在次贷危机中受伤的美国心灵作为首要任务。电影的副标题是“金钱永不眠”,或许改为“亲情用不眠”更为恰当。对于那些在次贷危机中输得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家庭和亲情成了唯一的安慰和避风港;而对于在第一部电影中把才华和意念都用尽了的奥利弗·斯通来说,如何为续集找到新的重心便成了电影成功的关键。于是,把美国主流价值观中家庭和亲情至上的观念放入到续集中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尽管实际上,亲情、家庭和交易、买卖在电影里的关系一直都很混乱,有时分不清彼此。在电影的结尾,为了安慰观众,导演试图使戈登·盖柯这样一个严格恪守商业理性的角色产生真正的情感松动,主动从旋转木马下来走向家庭的温暖,但在实际效果上,女儿对他的谅解、甚至女儿与她未婚夫的重归于好,仍旧是以盖柯一次不无私心的捐赠(交易)为前提的,它们显然缺乏其他的情感诱因,这不是莫大的讽刺么?

《华尔街2》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缺少一个有力的故事。电影的整个叙事松散、缺乏要点和结构,完全像一个二流编剧对于二十年前那个精彩故事在今天可能延续的二流想象。由于在家庭情感上耗费时间过多,电影对于今天华尔街金融面貌的展现显得模糊而缺乏细节。唯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调侃了二十年前盖柯的名言“贪婪是好的”。盖柯在出狱后的演讲中戏谑地称他的名言在今天已经“合法化”了,以指称导致次贷危机的借贷消费、借贷投资等现象。电影中数次出现的有关“道德风险”的话题显然也是为了与次贷危机后人们的投资心态形成心理互动。除此之外,《华尔街2》中便找不到什么新颖的意念来表现一个今天的美国金融社会。电影甚至让一个新的菜鸟再次问一名老手“赚多少才算够,什么时候你才会停下来”,并让盖柯再次老练地回答,“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当然,你可以说这么经典的答案是永远不怕用第二遍的。

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续集中戏份不多,但他无疑仍旧是最出彩的一个。即便没有第一集,道格拉斯一出场便能使人感到华尔街金融大亨的作派,感受到他的不可一世和老奸巨猾。这几乎没有诉诸太多表演因素,这是他的天赋。这种风度也在大卫·芬奇《心理游戏》中他饰演的尼克身上找到。有趣的是,在那部电影里,道格拉斯那种旋转木马上的毫无幸福感可言的生活才真正表现得让人难以忍受,以至于他要寻求一种更刺激的游戏。从内容上来看,把芬奇的电影与斯通的华尔街系列作一种比较观赏将是件有意思的事。

斯通的两部华尔街都在美国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上映(1987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股灾,并进而席卷全球),第一部保持了批判的锋芒和反思的力度,第二部除了炒炒冷饭之外忙于推销亲情和家庭等美国主流价值观,以安慰人心为己任。差异的原因何在?是这次危机更严重,人们变得过于脆弱而更需要安慰,还是斯通连“半个作者”的身份也不要了,完全成了一个商业化导演?又或者,今天的商业电影越来越以向观众提供娱乐和安慰为己任,缺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许多优秀电影中的反思精神和公众责任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用美术的角度写猫和老鼠观后感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我看了一部叫《老鼠》的动画片,从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受益匪浅。

《猫和老鼠》讲述了一只老鼠和一只猫的故事,每次猫都要去追老鼠,想捉住它,但是老鼠想尽办法,不仅摆脱了猫,还把它折腾了一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只小老鼠,因为它不仅聪明,还很机灵,用智慧把猫摆脱掉。记得有一集,猫拼命地追着小老鼠,绕着房子追了好几圈,小老鼠边跑边想办法,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它躲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把身旁的棍子使劲一推,“??rdquo;一声,棍子被小老鼠推倒在地。这时,猫已经追了上来,因为没有注意,地面,结果被绊倒在地,小老鼠看到了,嘻嘻地偷笑起来。

看完了《猫和老鼠》,这我想起了平常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但动画片中的老鼠虽然力量小,却用它的智慧战胜了猫,把猫给摆脱掉。这让我明白每件事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完成,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用美术的角度写猫和老鼠观后感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一个故事—老鼠。这个故事讲述了有一只十分厉害的猫,它英勇善战,是老鼠的克星。老鼠见了这只猫,就像看见了地狱里的勾魂鬼,吓得魂飞魄散,令老鼠闻风丧胆。

这只猫发誓要消灭世界上所有的老鼠。与它相比,捕鼠器、灭鼠药等都不值一提。当它看到老鼠吓得躲在洞里不敢出来觅食时,它就把自己倒吊在房梁上装死,这狡猾的家伙还抓着绳索呢!看着这可怜相,老鼠还以为它是偷吃了主人的烤肉或是奶酪,再不就是抓伤了人或是闯了祸,遭到吊起来的惩罚。于是所有的老鼠都从洞里出来,准备为它的死亡而庆贺。就在这时,装死的猫复活了,它脚一落地便按住了一只动作迟缓的老鼠。“我计谋可多了,这只是一个传家宝。你们藏得再深最终都只能成为我的腹中之物。”看似温文的猫老兄又一次让老鼠上了当。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首先,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观念;其次,办事要谨慎,凡事不确定的时候就要问个为什么,要弄明白以后再做决定,否则将会大意失荆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用美术的角度写猫和老鼠观后感

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印象中,我不记得这部动画是怎么开始的,也不记得这部动画是怎么结束的,我也不记得看过多少,我之所以写它的影评,一方面是我的爸爸也爱看这部动漫,另一方面就是我从中感到了快乐。

老鼠》完全以闹剧为特色,情节十分热烈。汤姆是一只常见的家猫,它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总想抓住与它同居一室却难以抓住的老鼠杰瑞,它不断地努力驱赶这些讨厌的房客,但总是遭到失败。而实际上它在追逐中得到的乐趣远远超过了捉住老鼠杰瑞,即使偶尔捉住了杰瑞,结果也不知究竟该怎么处置这只老鼠!

这个机灵老鼠与笨猫的故事,没有动物世界中恃强凌弱的残酷,只有两个邻居之间的日常琐事和纷争,诸如小老鼠杰瑞偷吃了汤姆的奶酪,汤姆把捕鼠器放到了杰里的洞门口等等,中间穿插的无数恶作剧和幽默片断,让人感受到久违的天真快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在一瞬间发生变化——化敌为友或势不两立:为敌时绞尽脑汁,互不相让;为友时亲如兄弟,谁也不记仇。

在短片中,汤姆往往以一只被主人娇坏了的蓝色或灰色家猫形象出现,眼睛里总是闪着机会主义的光芒,弓着腰在一旁等待机会出击,杰瑞是一只常常和汤姆作邻居的棕色小老鼠,总是用挑逗的眼神看着你,并且常常在不经意期间玩弄这只猫。汤姆易怒而敏感,杰瑞则独立且投机。精力过剩而顽固的汤姆通常被拥有聪明大脑的杰瑞算计。在每集动画片的结尾,杰瑞常被表现为洋洋得意的胜利者,汤姆则是悲壮的失败者。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别的结局,比如汤姆会获得胜利。有些时候,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都失败了。甚至有一集中,在圣诞节,汤姆往往救了杰瑞的命,或者与杰瑞分享礼物。

在至少一部动画中,它们每日的追逐被描绘为一种互相享受的例行公事:在某一个情节中,汤姆被一只母猫所吸引,嫉妒的杰瑞不断地破坏他们的浪漫情节,希望汤姆能看清母猫的真面目。汤姆最后感激地与杰瑞握手——然后又开始了他们永无止境的追逐。

《猫和老鼠》系列短片之所以如此地风靡世界,极具破坏效果的过瘾场面或许功不可没:杰瑞把汤姆切成了两半,汤姆用尽了包括斧头、、来福枪、炸药甚至毒药等等来试图干掉杰瑞,杰瑞把猫的尾巴塞进了窝夫烘烤模里面,等等。

音乐在短片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即强调了动作及传达适当的情感。音乐导演斯科特·布拉德利创造出的多元音乐通常融合了古典、爵士和流行音乐;布拉德利经常采用当代的流行歌曲,有时也改编米高梅公司的电影原声诸如《绿野仙踪》(1939年)和《青春乐》。

它采用的哑剧形式,完全依靠滑稽动作而不用对白,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相比,后者的故事究竟表述什么,有时并不容易搞清,而《猫和老鼠》的哑剧却明白直观,给观众的印象极其鲜明深刻。《米老鼠和唐老鸭》风靡世界几十年,其造型、配音以及强大的宣传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观看过后仍然记忆犹新,而《猫和老鼠》几乎没有对白,靠的完全是生动的形象与情节曲折、想象丰富的故事。在观看的同时带来了诙谐幽默,在观看过后留下了不是磨灭不了的记忆,而是有趣的记忆。

这部动漫到底是不错的,要不然连我爸爸这个大忙人都会看,也许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曾经的快乐就像好酒,越发的浓厚香醇。我们也许会像动漫中的角色一样,拼命的追逐或者巧妙的反击,但是我们最终得到的是过程中的快乐,留下的也是过程中的快乐。也许快乐的剧情,快乐的音乐,快乐的角色,快乐的人成就了这部动漫。

带着这部动漫,我们也会一直快乐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华尔街之狼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685 字

+ 加入清单

华尔街又是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可能因为自己平时就足够罗嗦,我还是更喜欢长电影。总觉得一定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把事情说得够清楚,况且这还是部无尿点的电影,虽然有三个小时可一点也没觉得长。

金钱、背叛和性永远交织在一起,性需要金钱做基础,终结于背叛,金钱和背叛更是好兄弟,华尔街之狼算是将这三个表现到了极致。

Money

Jordan到底是多有钱?

其实他也不过是华尔街万千投行中的一个,只不过赶上了股市泡沫的浪潮赚了一笔。说到底他只是卖不靠谱的penny stock,只不过做了一家公司的IPO,和真正的大投行家根本就没法比。但电影的三个小时也给我们展示了足够多的花花世界,让我们见识到了有钱人的生活究竟可以多么荒淫与荒谬。

Jordan的成功有两点,一个是他的sales skill,另一个则是他的欲望。

不得不说Jordan永远都是一个最棒的salesman,他一开始把自己推销给了华尔街,接着把股票推销给了客户,再接着把挣钱的理念与技巧推销给了公司的初创团队,然后是每次当中演讲让大家打鸡血式的推销,最后到出狱后仍然靠着兜售自己的成功学为生。这种能力给了他成功的基础。

这部电影当我看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就更坚定了自己不入金融这一行的想法。因为有的时候钱生钱是需要欲望的,对钱欲望强烈的人才适合做这类事情,才会让你在面临许多机遇时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选择利益更大的那一个。对金钱强烈的欲望可以让你成为顶级的交易员,而对金钱有这么强的欲望的人在毒品和性欲望自然也不会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片中看到Jordan会有如此表现。

究竟是男人要变坏才有钱,还是有钱才变坏谁都说不清楚。他开始并不吸毒,对老婆也都还不错,一个蓬勃向上的青年,但有钱以后诱惑就会越来越多,他也就逐步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有时候钱会蒙蔽人的眼睛,当Jordan再也无法克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的时候也是他真正走向灭亡的时候。

我们挣钱究竟是为了什么?影片里面给了两种价值观供我们选择,一种是Jordan的戏剧般的人生,另一个则是FBI的那个警长。两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便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你究竟愿意贪婪又随时提心吊胆地过着富人的生活还是像警长那样正直地过着每天只能坐地铁勤勤恳恳工作挣着卑微的工资的生活。虽然最后警长成功地让Jordan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主动权似乎总是在Jordan这一边,是他放弃与SEC达成deal,选择不quit探长才有机会继续去调查他,是Jordan主动去选择做污点证人才让警长的这个case如此成功,影片刻意弱化了警长的整个调查过程,而突出了Jordan得到了他的审判之后探长独自坐地铁回家的场景,Jordan风光了整部片,而探长只有咚咚咚你好请不要动我们是FBI的那一刻是真正风光的。

不是说这部片价值观扭曲,而是我自己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电影中Jordan说At least as I was a rich man, when I have to face my problems, I show off at the back of the limo, wearing 2000$ suit and 14000$ gold fuching watch. 这正是很多人的想法。我最近在思考的是究竟一个放荡不羁把所有该玩的都玩遍但最后把自己玩死的人生更精彩还是一个中规中矩平淡是福的人生更精彩,或许放荡的生活是荒诞的,但似乎一个浪子回头的人比一个老好人更有吸引力,回头之前的人生呢?不管它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探长说Jordan你和华尔街的那些混蛋们不同,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混蛋,而你现在的成功是真正地通过你的努力得来的,为什么现在要这样呢?

Jordan说你在做警员之前也报过股票培训班,如果你当时坚持把那个班上完,你的生活会是怎样?

Jordan和警长,你选择哪个?在这个信仰崩塌的时代。

Betray

在我眼里真正串起剧情的就是背叛。背叛客户、背叛家人、背叛朋友。

Jordan进入华尔街的第一天,他学到的不是交易的技巧,而是对待客户的态度,在和上司聊天的过程中,上司一直在告诉他我们做生意的意义在于让自己赚得更多,才不用管客户的死活,当Jordan胆怯地说同时也可以让客户赚到钱时,上司一脸的不屑。

而当他真正成为有钱人,Jordan的爸爸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他的时候,他愣住了。

这让我想起12年高盛执行董事Greg Smith在纽约时报上公开发表的辞职信,他眼里高盛的文化腐烂了,高盛人不再思考如何可以为客户带来更多的财富,而至在乎可以从这个客户身上赚多少钱,他们甚至称客户为提线木偶。他不再相信这所公司,所以离开了,并希望他的离开可以给高盛以警醒。

这就是华尔街。

与家人的背叛则来自于他的两次婚姻,第一次是背叛妻子,第二次是被妻子背叛。

他是爱他的第一任妻子的,只是在外面鬼混惯了,你可以看到他在给父亲描述外面的姑娘有多狂野时的表情,他已经沉迷于这种生活无法自拔,平淡的夫妻生活已经不再满足他。他的第一任妻子一直相信他可以成功,但当他真正成功的时候,他却不爱她了。

他的第二任妻子在影片中的出镜机会更多,而这个女人究竟是为了什么和他在一起又为了什么离开他,她到底爱不爱这个男人呢?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他们的第一次约会Jordan动了真情所以紧张反而是她最后勾引Jordan,她脸上最喜悦的表情是看到游艇的那一刻,最后在Jordan最低谷甚至可能一无所有的时候离开了他,即便那个时候他已经戒毒两年也没有那么鬼混了,当Jordan最后崩溃重新吸毒的时候,她说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

但两年前他吸毒吸得那么疯狂她不也都见到了吗?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站在Jordan的视角,但我永远都无法理解女人。

当Jordan刚听到FBI需要他去rat的时候他觉得一切都不可理喻,所以他选择了告诉Danny他在被监听,因为他始终是相信他的这群朋友的,正如他打算quit是发表的演说,这群朋友让他有了今天。但当他发现自己被自己最信任的好朋友背叛的时候,我相信他真正崩溃了。

Steve背叛他的时候,他选择了报复,瑞士人背叛他的时候,他选择了面对,而当Danny选择背叛他的时候,他选择背叛所有人。让世界毁灭吧。

都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当这一切都发生在眼前的时候,还是那么血淋淋地不敢相信。

最后站上法庭的他,失去了妻儿,失去的朋友,只能在临行前最后一眼望向父母。

灾难过后

一切重建

宛如新生

我们如此幸运

Sex

小李子曾经说过,在他的眼里华尔街之狼就是一部现代版的罗马帝国艳情史。

统计显示,《华尔街之狼》是迄今为止在对白中使用“fuck”最多的非纪录片,这个单词在电影里总共出现了506次。

美国电影协会(MPAA)曾对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发出警告,如果他不对《华尔街之狼》中的性爱和裸体场面进行删改,影片则会被定级为NC-17级(17岁以下人士不得观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回应是会进行适度修改,以保证影片被定为R级。

这部电影的大尺度场面被许多人津津乐道,我们之前只是在新闻上见到过游艇上疯狂的派对,这次终于在电影里见到了。Jordan说自己对drug和sex都是addiction,在我眼里这不过是借口,年轻人的疯狂罢了。泛滥的肾上腺激素与荷尔蒙。

奥斯卡的评委们很讨厌斯科塞斯的这种直接,说这是空洞且哗众取宠的,或许是他们不敢相信它的真实吧,总觉得有夸张的成分。我相信在演艺圈那么久的小李子一定见过这些。才会演得这么拼。我倒觉得尺度刚好,虽然整部片充斥着各种大尺度场面,但所有都是为剧情服务没有一场是为了抢戏,你记住的永远是这部片带给你的思考而不是这些镜头,这才是导演的大师之处。

最后说说小李子。

前几天看Ellen Show采访小李子那集,小李子提到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连着拍完了被解放的姜戈,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华尔街之狼,三个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物,这三部电影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尤其是华尔街之狼。接着整整休息了一年,到现在都还在休息。

这三部电影我都很喜欢,他在里面的表演都很精彩,而且碰巧都是有钱人,可以看到小李子是有多么的努力。现在小李子的冲奥都成为了每年奥斯卡必提到的话题,但好像每年大家都对他很高的评价但都不觉得他会拿奖,说他的表演太过卖力,反而显得刻意了。

不过我很喜欢。

现在还这么不断突破自己去演戏的人已经很少了,小李子也经历过低谷,当他现在再次走出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超越自己。毕竟泰坦尼克号给他设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虽然我很希望小李子获奖,但从私心又不想让他获奖,或许永远在冲奥的路上他就会一直不断地为大家奉上如此精彩的演出,万一他拿奖了说不定就不这么努力了。

金球奖已经是对他的肯定,至于奥斯卡,随缘吧,只希望能看到这个大叔能多拍一些好看的电影,这才是最重要的。

和当幸福来敲门一样,出狱后最后介绍小李子出场的正是Jordan本人,不知道他本人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呢?

1.经典电影华尔街之狼观后感【精选】

2.莱昂纳多电影《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9.2016最新《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华尔街之狼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根据美国著名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自传改编,30出头就成了百万富翁,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赚到钱以后就开始各种荒淫无度的生活,直到最后诈骗了一亿多美金后锒铛入狱,贝尔福特的无耻生活这才戛然而止。他虽然并非金融专业出身,学历也不高干,但是他的推销才华在售卖金融产品,也就是垃圾股票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贝尔福特迅速纠集了一批手下,将他的推销技巧传授给他们,然后把自己的金融公司越做越大。入狱之后狱友们对贝尔福特的经历都很有兴趣,鼓动他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贝尔福特为此还专门研究了美国著名新闻作家汤姆•沃尔夫的著作,才写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华尔街》。

导演斯科塞斯对书中的记述几乎是毫无忸怩的展演了出来,譬如贝尔福特的推销技巧,一个推销钢笔的桥段就首尾贯穿:发家前的贝尔福特用推销钢笔举例,给他的手下灌输独特的推销知识;到了片尾,刑满释放的贝尔福特做起了演讲,还是举着一只钢笔,又讲起了他那个屡试不爽的推销故事。而除了贝尔福特的荒淫生活,影片中最集中展现的就是华尔街对于从业人员的洗脑——女人剃头、男人自渎,还有传销式的疯狂鼓动,以及赚到钱后办公室一片毒品和随处做爱的不堪景象。所谓金融,老百姓理解就是“钱生钱”,空手套白狼的意味很重,既然不提供具体的劳动产品,那就必须燃烧起自己的欲望,再让自己的欲望之火引燃客户,才能让他们进入瓮中来。

贝尔福特本人无疑是个传奇,他已经宣布自己从这本书和电影中获取的收益将全数捐出,以补偿那些曾遭受过他伤害的人们。事实上,出狱后的贝尔福特过得很不错,放弃版权收入的他靠演讲和一些矿业投资,依然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而他传奇跌宕的前半生,也跟他追求完美主义、专注和认真等特质密切相关。虽然起起伏伏好几次,但贝尔福特始终是个人生的赢家。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迪卡普里奥也多次亲身请教,譬如迪卡普里奥演绎吸毒后的惟妙惟肖,就是贝尔福特手把手教出来的。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华尔街之狼》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见到的是满屏的F**K,有人见到的各种肉欲,有人见到的全是金钱,而作为一个法学系学生,看到的是满满的诈骗。

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到第二百条规定了 金融诈骗罪,包括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几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华尔街金融《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7284 字

+ 加入清单

先来说一个奇葩的新闻。先有报道称:2月1日,清华校长邱勇在学校工字厅会见了来访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资产主要管理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OliverRothschild)一行。结果,很快罗斯柴尔德集团做出了回应,确认奥利弗不是其家族成员,也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在了清华大学的脸上,pia,好响!在上周举行的博鳌论坛上,清华副校长杨斌也公开承认“的确存在着甄别方面的疏忽”。一来一去,坐实了那个奥利弗是山寨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此罗斯柴尔德非彼罗斯柴尔德。

其实,认错人的不止清华大学一家,还有浙江大学、宁夏区政府、深圳市政府、杭州市政府、山东淄博市政府、盘古智库......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接待的是神秘犹太银行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系的第九代继承人。结果,据《经济观察报》的扒皮报道:这位奥利弗·罗斯柴尔德确实有一家公司,但总资产不到10万,还负债75万,换一句话说,就是一个皮包公司,而且还资不抵债。

一个资不抵债的穷酸老外,结果在中国一流精英面前骗吃骗喝,被奉为座上宾。真是太好玩了!但是,为什么一提罗斯柴尔德,就能忽悠住这些人呢?这里,还得感谢《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先生。嗯,就是那个在太原因为为泛亚坐台而被打的家伙。他因为金融小说《货币战争》,一举成为了名流。是的,《货币战争》是一个金融小说,而不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可惜的是,太多人把《货币战争》当成学术著作了,宋鸿兵先生也半推半就,不提自己是小说家,偏偏往学者的身份上靠拢,直到他被打。

《货币战争》最大的贡献,就是描写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宋先生的笔下,全世界的金融系统都被一个叫美联储的机构控制的,这个美联储背后有个神秘财团叫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在一战、二战期间就发了战争财,后来冷战时期明争暗斗、政党互相倾轧,都是财团在背后搞鬼。而实际上,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家在普通的投资银行,差瑞银、摩根士坦利这些大鳄差的太远了,以2001年为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利润是1.34亿美元,和花旗集团的210亿美元相比,还不够塞牙缝。对于《货币战争》中的描写,该家族的第六代掌门大卫·罗斯柴尔德专门出面说这本小说是完全的虚构杜撰。

金融是一个需要门槛的课程,对专业知识很多人有不太了解,而宋鸿兵的小说又写的引人入胜,于是,他大获全胜,收获了大笔大笔的稿费与版税。

以上是想说明,金融学需要一点门槛,千万不可盲目乱信,你看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还有深圳、杭州政府都被宋鸿兵给忽悠了。要不是宋鸿兵,罗氏那个长长的形式,估计在中国压根就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再有,我实在是太讨厌《货币战争》及宋鸿兵了,自那本书一上市就开始抵制并反宣传它。因此就对说了几句,也算泄一下心中块垒。而要想了解一点有关金融学与现代中国形式的话,还是推荐看看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的书吧,比如《金融的逻辑》《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都很不错,也通俗易懂。

接下来,继续借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话题,聊一聊什么是金融学上的“空头”,以及什么是“做空”。

在罗斯柴尔德的家族神话中,他们借滑铁卢战役情报崛起的故事最为有名。罗氏家族投身商业始于第一代梅耶·罗斯柴尔德,他的5个儿子分别被派往欧洲各地拓展事业,其中第3子内森·罗斯柴尔德在伦敦发展(上面的山寨罗氏就自称来自这一系)。通常的说法是,1815年6月18日,威灵顿率领英军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内森通过自己的间谍,最早获知了这一消息,立刻来到伦敦股票交易所,卖出手中的英国公债,其他人据此判断“威灵顿战败了”,跟风抛售。当英国公债大跌至票面价值5%时,内森开始大举回收。很快,威灵顿大胜的消息传来,英国公债价格飙升。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滑铁卢一战时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债权人……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

上述说法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家的起点。内森的做法,其实就是典型“做空”。在金融领域,做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将手中股票按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再归还,获取差价利润。内森利用大家的信息不对称,先摧毁大众的信心,大量卖出,造成价格下跌,然后低买高卖,赚取利润差。整个“做空”的闭环就是这样完成的。

“做空”强调的是“做”,指的是整个行为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事,就是“空头”。所谓空头,中文含义是名不副实或者有名无实的意思,引申到金融领域,就是指做空卖出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即空头头寸。哦,“头寸”是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人们通常把股价长期呈下跌趋势的股票市场称为空头市场。空头是投资者和股票商认为现时股价虽然较高,但对股市前景看坏,预计股价将会下跌,于是把股票卖出,趁高价时卖出的投资者。采用这种先卖出后买进、从中赚取差价的交易方式称为空头。哦,抱歉,这里引用了一些专业词汇,下面尽量简单一些。

上面这段,与再往上一点,对比着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做法,基本上就了解了什么是“空头”与“做空”了。只是内森做空的不是股票,而是英国国债,它们都属于金融领域。实际上,电影《大空头》的做法多少与这个一致,只是更复杂一些,等我下面再说。

以上内森的做法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下什么是“空头”,什么是“做空”。但实际上,以上的信息是错的。现实中的内森·罗斯柴尔德并没有在英法战争中获利多少。实际上,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并遭遇第一次被流放,此时罗斯柴尔德兄弟预测伦敦、维也纳股市将迎来牛市,买进了一批奥地利股票。没想到,1815年3月,拿破仑卷土重来,欧洲各国惶恐不已,内森兄弟的期待落空了。但是,作为商人,内森总得寻觅商机,当看到拿破仑复辟后,内森再次出手,大规模收购、囤积金币。仅仅在4月的第1周,他就买了“10万金币、5万英镑的外国金币、10万西班牙币以及近20万优质票据”。然而,意外又发生了,拿破仑这次复辟只持续了100天,战争即告结束,这些金币大全部砸在了内森手里。随着金银不断贬值,罗斯柴尔德家族损失惨重。滑铁卢战役后,内森确实通过英国公债赚了一些钱,但极为有限。罗氏家族的第3代继承人维克托·罗斯柴尔德说,这场战役结束前一周,英国公债的价格已攀升到了53点,内森在获得英军大胜的消息后,付出2万英镑,于6月20日以56.5点的价格买进最大数量的英国公债,在一周后的60.5点时抛出,他的利润不过7000英镑。

内森的利润是7000英镑,而不是像吹的那样成了英国最大债权人。上面是虚假新闻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在假新闻之中,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空头”与“做空”,在历史真实之中,告诉大家投资有风险,不是想做空就能做得了的。

罗斯柴尔德的家族的神话,一直被滑铁卢战役的财富膨胀所笼罩。其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来源就是内森自己,他之所以那么做,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投资失败,二是为了打造家族神话。做金融,讲的就是要忽悠,如果告诉大家实情,那么以后就没人会相信自己了,而刷数据,在虚假上继续忽悠,能够把钱忽悠到手,就还是能够翻身并做大的。现在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就是怎么玩的。还有一些互联网创业者,也是这么玩的,自己把数据刷上去,使得业绩看起来很棒,就可以继续忽悠钱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神话,在经过自己的编造之后,到了二战前夕,纳粹也参与进来。罗斯柴尔德家族是犹太人,纳粹则是反犹的。前期,为了打击犹太人,纳粹的宣传机器就不停地抹黑罗氏家族,他们不断宣扬称罗氏家族通过贷款来支持战争和革命,达到掠夺人民的目的。纳粹通过歌剧、展览、电影等,不断向德国人强化罗斯柴尔德家族意图控制欧洲金融、商业的“阴谋”。纳粹先后出品电影《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的红利》《顽固的犹太人》,称欧洲、美国已被一群犹太银行家控制,这伙“恶势力”的代表自然又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说罗氏家族控制了美联储的传言,即出自《顽固的犹太人》这部电影。

额,宋鸿兵先生的阴谋论,起源就是来自于纳粹,这也是一个事实。

以上说了太多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故事。其实,梳理一下,完全可以成为一篇单独的文字。因为内森·罗斯柴尔德自己的阴谋加上纳粹的阴谋,整出一个大大的阴谋论来。然后又经过宋鸿兵先生的传播,在一向盛传阴谋论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以至于,连清华大学的校长都中了毒,着了道,上当受骗了。真真是天大的笑话!我整理了这么多,主要是觉得有趣,其次觉得可以顺便把一些基本的金融操作方式,给大家串一下。

回到《大空头》上来。这部作品,讲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故事。标题上,不仅是“空头”,还是“大空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面内森的假消息中,说内森通过信息不对称,先领抛英国债券,然后带动大家都抛,造成了英国债券价格的下跌。这次他又来兜底,大量买进,等到债券价格大幅时再次抛出,从而大量赚钱。这就是“做空”,他的做派也是最基本的做法。当然,内森做空的新闻本身是假的。而真实做空市场的人,目前就有,像索罗斯。这位犹太商人,就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做空大家。1997年,他闪电般的出手香港金融市场,使港元汇率一路下滑,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最后逼得中央政府出手阻击方才止住。但他已经从中赚的盆满钵满了。他的量子基金,还成功做空了东南亚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俄罗斯金融市场等,索罗斯的资产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敌42国。这才是真正的大额,甚至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他都没有损失,甚至还赚了一笔。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他的量子基金回报依然达32%,2008年再录得8%回报,跑赢整体基金业平均跌19%的颓势。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仅仅在美国市场,最终就共有5万亿美元消失不见,包括养老金,退休福利,存款和证券等,8百万人失业,6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次金融危机损失惨重,到现在时间已到2016年,8年过去,整个世界依然没有能够从这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危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像索罗斯赚的钱,可以说就是踏着无数底层投资者的尸体赚来的。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索罗斯,更多的人都属于赔钱者。还有一少部分人,他们尽管没有索罗斯那样庞大的资金体量,却也能从金融危机中赚来一大笔,这样的人,同样是一群牛逼者。

《大空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牛逼者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没有太多交集的三拨人,最终通过08金融危机获得了巨额回报,其中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得到489%的回报,净赚26亿多;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净捞10亿,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本·霍克特让他的团队拿到了高达8000万的回报。

事先,他们都没有索罗斯那样的能量去做空美国的金融市场。他们的“做空”及“大空头”是如何来的?通过保险。保险与股票、债券一样,都属于金融市场的一份子。在保险市场上的交易,依然属于大金融交易的一部分。上述三支团队之所以能够做空美国金融市场,他们同样如同内森及索罗斯一样,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首先是迈克尔·布瑞,他的职位后缀是MD董事总经理,而不是普通的CEO,作为一名宅男经理,他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阅读信用评级机构据以确定借款申请人信用级别的大量原始数据,发现了数字背后的真相,从而推断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隐忧,进而开始出手做空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然后,他的动作被一位银行经理发现了,这位小经理就是瑞恩·高斯林饰演的贾瑞德·韦内特,作为一名业务经理,他嗅出了其中的商机,但他自己手上没钱,于是不断忽悠别人进行出手,最后他遇到了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双方在试探之后,最终决定联手入手,也投入了做空次贷市场;最后一支团队是两个市场小喽啰,无意间发现了迈克尔·布瑞的信息,也视为珍宝,于是如同贾瑞德·韦内特,不停忽悠别人,最后他们遇到了有钱人本·霍克特。最后,三个团队都赚大了!

三个团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体量,直接带动整个次贷市场的涨跌。他们提前嗅到了次贷市场的危机,做空的方式是通过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简单一些,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利用一款保险产品。一般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买保险产品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保障的。像保障自己得病后有钱治病,车丢了可以减少损失,房子着火了不至血本无归。这几个团队,出手的CDS,本意也是为了保障次贷市场不会崩塌。而且,这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保险,比如迈克尔·布瑞往其中投入了500万美金,购买了大笔保险额度,而只要投保的次贷市场没有问题,那么每年就需要往里面缴纳保险费。实际上,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迈克尔·布瑞最早入手于2005年。两年时间里,需要缴纳的保险额度,已经使得他所在的那家公司快吃不消了。就像内森·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表现一样,如果判断失误,不仅是损失钱的问题,布瑞的公司都可能要垮掉。但是,布瑞购买的这份保险的魅力,就在于一旦次贷市场崩塌,他们就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巨额赔偿。

OK!就像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职业打假者一样,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就是故意买进铁定要崩塌的保险,然后坐等巨额赔付金。他们做空市场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只是,次贷市场是否铁定会崩塌,那个时代却没有多人敢打这个包票,即便大家都看出了问题,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崩塌掉。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的敏锐,就是及时事发现了问题,并果断出手,赌博一样押次贷市场会在两三年时间内就崩盘,结果,他们赌对了。

在当时,金融市场上很多人都看出了次贷市场存在风险,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居然还为次贷在购买保险,这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子。马上就要倒掉的东西,你们居然在为他们买保险,希望他们不倒,这不是傻是什么。那些个卖保险的人,看到这群傻子这样傻逼的行为,都乐坏了,原本就很难卖的险种,居然有人愿意买,还买了那么多。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那压根就是投机般的投资,隐藏着更大的收益。

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最后都赚翻了。但是他们为何能够发现次贷市场一定会出现问题的呢?这里必须要讲一下次贷危机。下面有可能要用到一点金融学的知识,我尽可能讲简单一点,白话一点。所谓房地产,现在中国的北上广深还处于限购的状态中。要知道,在限购之前,很多人是靠投资房地产发了大财的。我在火车上就遇到过一个在北京拥有38套房子的投资客。

那时候,投资房地产,坐拥30几套房子,实际上你并不需要有多少钱。一般,只要你付得起第一套房子的贷款就可以了。假设这笔原始资金为50万,足够首付买一套房子。假设你30%首付,交了50万,新房价值150万。那么等房本下来,你就拥有一套价值150万的房子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拿着房本去银行进行抵押。有一个价值150万的房子做抵押,你可以轻松贷来100万。拿着这100万,你可以再去市场上分别首付50万,再去入手两套价值150万的房子来。这样,实际上你只有50万,通过两次贷款之后,你已经坐拥三套房子,市值已经是450万了。如果你再拿着后来入手的两个房子继续去抵押,不停倒手,那么,滚来滚去,你也可以轻松拥有30多套房子了。当然,多次贷款之后,你要每个月面临着巨额的银行利息需要还。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隔三差五卖掉其中的一个房子,套成现金,一边还贷款,一边大吃大喝过着有钱人的生活。但是,万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让你一下房子卖不掉,那么你就可能一下资金断链,银行断供,所有的房子都会连带着出问题,发生崩塌。整个房产市场的泡沫与危机,大抵就是这样。

上面这个情况是前些年中国就以大量发生着的事,现在依然没有消化干净。好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在涨,没有发生崩盘,而且还有政府在托底。不过,现在银行贷款越来越规范,加上限购,都使得市场投机难以为继,多少保证了一些市场的安全。但是,最早的那批投资者早就发了大财了。

中国的这些地产投资的情况,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的。换个角度,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说。还是拿50万作为首付来说事。50万,是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房子总价150万。业主要买这套房子,需要向银行贷款100万,约定还款期限为30年。贷出去100万,加上利益,30年后银行的总收入会在120万以上。这个20万的利息就是银行的正常收益。但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总想赚到更多,它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巧立名目,去做新的贷款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现金,赚更多的钱。那么,现在,一个30年期总额为120万收益的款项,就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项目拿出去销售了。因为银行要收回全额的120万,需要30年,他们不愿意等那么久,于是就包装一下,对外宣称我有一个30年期120万的优质项目,现在需要提前预支这笔款项,请你来购买这个项目吧,你现在出120万给我,半年后连本带息给你121万。半年净赚1万,其实也不多。这种事情,现在的P2P、P2B,以及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把预期收益当成金融产品进行销售。这里有个最大的危机,就是万一银行销售的120万的收益,由于买房的人还不起贷款了,那么这个收益就变成假的了。而对虚假产品的二次销售,必将会带来更多的虚假,形成一连串的市场泡沫。不定那天,就会掉链子,那时候,金融危机就来了。

美国的次贷,差不多也是这么一回事。美国证券市场,将一些不是那么好回收的房地产贷款产品,打包了进行再次销售,就是次贷,结果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然后,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首先嗅到了危机,并进行了做空。再往后的事,我们都看到了,次贷危机爆发了,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却赚的盆满钵满了。

这就是《大空头》要讲述的故事,三个彼此孤立的故事,却被巧妙地串接了起来,共同演绎了一场幽默又好看的华尔街悲喜剧。这个故事这么有趣,以至于《大空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至于片中的演员,无论是克里斯蒂安·贝尔,还是史蒂夫·卡瑞尔,还是瑞恩·高斯林,或者布拉德·皮特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非常值得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华尔街金融《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大空头》是今年的一部佳片,很多人已经将剧情烂熟于心,也见识了华尔街金融界的愚昧和贪婪,了解了政府和银行对于公众的欺骗。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让影片的质量有了强有力的保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他在片中的遭遇给人很多的回味和思考。

布瑞性格古怪、不合群,但是对于经济数据和走势有着异常敏感的直觉和洞察力。他最先看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和高风险因素,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他发现房地产市场已经岌岌可危,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想到了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来从中获利。但是,银行的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杞人忧天,于是同意和他“打赌”;他所在的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劳伦斯同样不理解他的行为,因为房地产市场看起来稳如磐石,他的行为无异于玩火自焚,会耗光投资客户的钱;布瑞的客户更是不理解他的想法,纷纷要求撤资。面对种种猜疑和指责、布瑞选择了一意孤行,并且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行为,客户和合伙人都决定要起诉他,他承受着煎熬,基金公司的收益率一直在下滑;终于来到了2007年,房地产风暴来了,布瑞成功了。但是,他的遭遇却让人笑不起来。

布瑞有远见,对于房地产前景有着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考,当他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高风险因素时,他提出了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但是,没人理解和支持他。银行的人在和他洽谈业务后,背地里嘲笑他;他的领导说他是疯子,他的客户说他不可理喻。这似乎验证了一个老生常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理,一个人能洞察事物趋势,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他得到的支持往往微乎其微。这也许正是人类可悲的地方:人云亦云,好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惯性,只不过没人愿意改变而已。当某人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错误的、认为这个人是疯子、不可理喻。其实,人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傻子。就像布瑞在片中所说:“人们总希望让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选择价值,但他们选择了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了他们想听的话。”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情况?人们迷信权威?人们懒惰,不愿意细心思考?人们总是看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这些因素都有。但是,放弃独立思考就意味着盲从,最后就会发展成自欺欺人。影片中布瑞的一系列举动也衬托出了一个事实:一个人要想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做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很多时候,你只能独行,因为只有你是正确的。听起来可能有点狂妄,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如此。布瑞躺在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个场景让我一直记在心里,很孤单、很悲凉、但是也很帅。一个人在经受如此的折磨后,仍然能说出“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敬佩和鼓掌,我还能说什么呢?

《大空头》要讲述的东西很多:华尔街、银行、金融、诈骗、人性等等。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对于自己选择的坚持,就像布瑞做的那样。当一个人选择了孤单的“正确”,也就是选择了与世界为敌,与惯性和大众宣战。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很可能最后你的结局就是粉身碎骨。但是,依然有人选择继续走下去。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敢于一条道走到黑,只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在影片最后,布瑞在板子上写下了“489%”这个收益率就是对那些权威和大众最好的回击。

你只能独行,确实,你只能独行,因为你别无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华尔街之狼观后感最新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小李子曾经说过,在他的眼里华尔街就是一部现代版的罗马帝国艳情史。

统计显示,《华尔街之狼》是迄今为止在对白中使用“fuck”最多的非纪录片,这个单词在电影里总共出现了506次。

美国电影协会(MPAA)曾对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发出警告,如果他不对《华尔街之狼》中的性爱和裸体场面进行删改,影片则会被定级为NC-17级(17岁以下人士不得观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回应是会进行适度修改,以保证影片被定为R级。

这部电影的大尺度场面被许多人津津乐道,我们之前只是在新闻上见到过游艇上疯狂的派对,这次终于在电影里见到了。Jordan说自己对drug和sex都是addiction,在我眼里这不过是借口,年轻人的疯狂罢了。泛滥的肾上腺激素与荷尔蒙。

奥斯卡的评委们很讨厌斯科塞斯的这种直接,说这是空洞且哗众取宠的,或许是他们不敢相信它的真实吧,总觉得有夸张的成分。我相信在演艺圈那么久的小李子一定见过这些。才会演得这么拼。我倒觉得尺度刚好,虽然整部片充斥着各种大尺度场面,但所有都是为剧情服务没有一场是为了抢戏,你记住的永远是这部片带给你的思考而不是这些镜头,这才是导演的大师之处。

最后说说小李子。

前几天看Ellen Show采访小李子那集,小李子提到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连着拍完了被解放的姜戈,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华尔街之狼,三个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物,这三部电影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尤其是华尔街之狼。接着整整休息了一年,到现在都还在休息。

这三部电影我都很喜欢,他在里面的表演都很精彩,而且碰巧都是有钱人,可以看到小李子是有多么的努力。现在小李子的冲奥都成为了每年奥斯卡必提到的话题,但好像每年大家都对他很高的评价但都不觉得他会拿奖,说他的表演太过卖力,反而显得刻意了。

不过我很喜欢。

现在还这么不断突破自己去演戏的人已经很少了,小李子也经历过低谷,当他现在再次走出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超越自己。毕竟泰坦尼克号给他设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虽然我很希望小李子获奖,但从私心又不想让他获奖,或许永远在冲奥的路上他就会一直不断地为大家奉上如此精彩的演出,万一他拿奖了说不定就不这么努力了。

金球奖已经是对他的肯定,至于奥斯卡,随缘吧,只希望能看到这个大叔能多拍一些好看的电影,这才是最重要的。

和当幸福来敲门一样,出狱后最后介绍小李子出场的正是Jordan本人,不知道他本人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华尔街之狼观后感选登

全文共 2810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期间,又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华尔街”(Wolf of Wall Street)上映。这部由派拉蒙(Paramount)公司制作,Martin Scorsese导演,著名演员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影片,耗资一亿多美元。在此同时,“华尔街之狼”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的提名,Leonardo DiCaprio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华尔街之狼”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Jordan Belfort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华尔街上的一名股票经纪。九十年代初,他创立了Stratton Oakmount 公司,以大力推售廉价分币股票(penny stock,在华尔街这类股票被称为“垃圾股”)而大获利润。在Stratton Oakmount 公司鼎盛时期,它有超过一千名的雇员,股票出售总价超过了十亿美元。但是,这种所谓的廉价分币股票完全是一场骗局,它造成了投资者两亿美金的损失。Jordan Belfort于1998年因交易欺诈与洗钱被起诉,在他与联邦调查局(FBI)合作并提供他人犯罪的证据之后,他被轻判,只服刑22个月就出狱。在狱中,他起了写书的念头。出狱后,他的两本回忆录“华尔街之狼”(Wolf of Wall Street)和“抓住华尔街之狼”(Catching the Wolf of Wall Street)先后出版。电影“华尔街之狼”就是根据Belfort的回忆录改编的。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华尔街的批评不绝于耳。而“华尔街之狼”是自那以后第一部最为真实,深入地挖掘华尔街丑闻,披露华尔街蛀虫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全片长达3小时,大大超过一般影片的长度。但我在观看过程中,丝毫不觉得影片沉闷,冗长。全片结构紧凑,情节起伏,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全片对华尔街丑闻的揭露确实是触目惊心的。当Belfort初进华尔街,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年轻股票经纪时,他的老板午间带他到高档餐厅用餐,并告诉他“在这里,成功的关键是:手淫(masturbation),毒品(cocaine),妓女(hookers)”,并当场在餐厅吸毒。这样的“启蒙教育”令人不寒而栗,而Belfort也是遵循这样的“启蒙教育”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Belfort到廉价分币股票公司任职时,已能将他在以前学到的推销技巧熟练运用,他在电话中口舌如簧,向不知情的顾客推销垃圾股的一幕,连同事都听得目瞪口呆。

当Belfort 自开公司后,立即向雇员面授一套欺骗顾客,鼓动他们买入垃圾股的基本程序。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到,股票经纪那一套信誓旦旦,貌似诚恳的语言,都是骗人的鬼话。Belfort的公司初获成功之后,他与前妻离婚,在将与模特儿结婚前夕,决定举办一个单身汉派对(Bachelors Party)。他包了一架飞机,飞往拉斯维加斯,机上,除了公司的员工外,还有多名妓女。不但飞机的钱,连妓女的钱也是公司支付的。但如果观众细细一想,就会想到这些钱,都是不义之财。机上,公司员工与赤身裸体的妓女胡闹的一幕,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事实上,整部影片,都充斥着给人以强烈刺激的镜头。这其中包括Belfort多次的吸毒镜头,吸毒之后的疯狂,和妓女鬼混的镜头,让女人全身上下绑满钞票准备将朝钞票带往瑞士的镜头,以及豪华游艇在地中海风浪中沉没的镜头。全剧对豪车,豪宅,豪华游艇,美女,奢侈的生活方式,有许多描写及渲染。

“华尔街之狼”上映后,引起了一阵批评之声。有人认为,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受害者,即那些买进廉价分币股票而损失惨重甚至是终身积蓄的投资者,没有展现这骗局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受害者绝不会有心情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有人还认为,影片不但没有谴责Belfort的丑恶行径,反而将他作为影片的主角,美化和渲染了他的敛财能力和奢侈生活。有人更进一步认为,今日的青少年看这部影片,会崇拜剧中的主角,羡慕他的成功和生活方式。

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能尽然同意。毋庸置疑,全片对豪华奢侈,挥金如土,美女加毒品的生活方式,确有过分渲染之处。但这些描写,毕竟与剧情和人物有关,同时,这也是多数好莱坞大片的共同特点。一部影片,毕竟不是一部明确地告诉观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道德教材。影片,是用艺术的手段和方式来表现真实的生活,让观众自己来作出判断。我觉得,“华尔街之狼”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全片描写了Belfort是怎样从一个尚带几分天真的年轻人,在华尔街的“教育”下,变成一个贪婪,狡诈的金融业蛀虫。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Belfort 初进华尔街,和他的第一个老板吃饭时,还带着几分稚嫩,一点都不懂华尔街的规则。当Belfort应聘廉价分币股票公司,听到出售这种股票的佣金高达50%时,大为惊讶。但是,渐渐地,他学会了华尔街的规则,再加上他巧舌如簧的才能,最终他成为了华尔街的顶级蛀虫。他不但会骗顾客,也会骗员工,还会脸不红,心不跳地和联邦调查局探员周旋。这种演变的进程,令人震惊。这使观众看到了在金钱和欲望的驱使下,在华尔街这样的环境里,从人变为魔鬼是多么容易。我觉得,作为成人观众(顺便说一句,这确实是一部“青少年不宜”的影片),我们能通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这一残酷的现实。

当然,有人会认为,在片中,受害者完全未出现,联邦调查局探员的形象也显得单薄,苍白,正义未得到伸张。但是,如果在影片中展现大快人心的场面和结局,反而会消弱影片的现实意义。在现实中,Belfort被法院判决赔款受害者1.1亿美元,但他只支付了一千一百万元。在他出狱后,他靠出版两本回忆录又赚了一百七十万(电影版权还能赚钱),但只有一小部分款项用于支付受害者。金融诈骗,隐蔽复杂,查处此类案件,费时费力,取证艰难,往往诈骗者难于得到应有的惩处,受害者最终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千上万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华尔街上,只有寥寥几人入狱,而大部分投资者的损失也无法追回。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残酷。

值得一提的是,Leonardo DiCaprio 在影片中的表演颇为出色。我们最早记得的他,是“Titanic”中那个略带青涩的大男孩。而这部影片中,他展现了成熟的演技,把一个金融蛀虫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醉酒和吸毒品后的疯狂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奖,确实名副其实。

“华尔街之狼”作为一部好莱坞大片,比之其他大片,其最大的特点是它贴近生活,揭露了华尔街隐秘不宣的一面。许多好莱坞大片,包括“指环王”,“哈比人”等,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实在是太远了,尽管这些大片耗费巨资,有精致的情节,宏伟的场景,有卓越的特技造成的令人惊叹的效果,但是,它们难以真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不知别人如何,就我而言,我甚至不能记住这几部大片的基本情节。我更愿意欣赏“华尔街之狼”这样的影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斯克塞西的新作。顺便也去看迪卡普里奥,他这几年拍了不少好片子,顺便成功转型。

开始的二十分钟很紧凑,一下子就把观众拉进他的生活成长轨迹里。然后至少在前两个小时零二十分钟里,没有让人想走的欲望。后四十分钟有点拖沓(插嘴:实在想去洗手间建议在这个部分去),不明白为什么要剪成3小时,少二十到三十分会更精炼一些。

长片短说,开头的部分主演通过直接打破“第四堵墙”对观众的对话的办法成功亲民,把一个穷小子的职场奋斗史拍的挺好看,所以在他开始吸毒、滥交的时候,观众们本着对他的喜爱和自己的选择,多少试着无视了,即使到了后来他越做越过份的时候,凭着那段嗑药后毒品后劲发作下台阶开车的表现(超级自毁形象、也算本年度见过的最滑稽表演了),也多少捞回点同情心,就是后来他越走越远,当大家开始以为这片后半部给塔兰提诺承包的时候,斯克塞西居然开始慢悠悠地讲起他的《美国往事》了。

演技都不错,无论是男主演,他那一众跟班,还是超级敬业的女演员们,都能看出来是下了大功夫的。值得一提的是,跟班里还有个叫Chester Ming的华裔角色,虽说在这里跟着老大没怎么做好事,在好莱坞不多的亚裔男性角色里,还是算表现得比较“正面”。

总之,如果你是一个认为每部电影都应该弘扬真善美的道德卫道士,如果你不喜欢浮华、铺张、卖肉、嗑药、欺骗,你不会喜欢这片。如果你可以坦然观赏这一切以及交织在其中的黑色、黄色、绿色幽默,或者对interpersonal persuasion理论有学术冲动,或者就是好奇为什么马爷爷当年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你不会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