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的(19篇)
导语: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下面是小编整理搜集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浏览
3165作文
218《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从辛亥革命到现在已有100年了,整整1个世纪,我中华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中国已不在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中国现在已是一头早就醒了的雄狮,屹立在世界。
我满怀激情去看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影片,辛亥革命是一次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推动力历史的前进。
在观看这部电影中,它仿佛把我带入了那场革命的时代,从同盟会的建立到广州的黄花岗起义一个个熟悉爱国主义者的面孔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为了祖国明天的安定与繁荣,更早的让人民摆脱封建王朝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甘愿牺牲自己去唤醒更多受压迫的人民;从林觉民《与妻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有些人早做好牺牲的打算,他们已不堪忍受这个满目疮痍狼行于世的社会;从秋瑾英勇赴义的坦然,看出他们对死的坦然,他们想唤醒更多的人们,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虽然这次起义没成功,但它唤醒了更多的人们,更多的人们去参加革命,他们的就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唤醒了更多的人民,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的投入革命,追求一个更好的社会。
在这段影片中我感受到革命者那种不屈服的精神,孙中山和黄兴等其他革命领导者并没有因为这次革命的失败的放弃他们对共和民主的追求,敢于在封建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敢于反抗,敢于斗争,他们也无畏时代环境的恶劣,敢于生命去诠释自己的理想,去改变祖国的未来。
正是因为这种不屈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迎来了第一个胜利,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的成功在整个中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各个省份纷纷独立,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具有化时代的意义,它更快的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瓦解,一个崭新的共和主义国家的成立。中国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虽然革命的果实却遭到袁世凯的窃取,复辟称帝,但革命的整体还是成功的。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革命者为了祖国未来的繁荣与富强,也为了给自己下一代建造更温暖的家,他们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奋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革命者那种无谓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感动,我真想回到那个年代和他们一起革命,更近的去感受他们的气息。
现在我们有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祖国,我们不需要和他们一样去流血牺牲。可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什么,我又在做什么,当今这种美好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利用,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上一代革命先人用鲜血我们营造一个美好的家,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维护。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和维护,热爱祖国,认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把知识更好的运用,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使祖国变得更强大。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辛亥革命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篇2:;辛亥革命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所以我看了这部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新世纪电影城观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爱国电影。刚刚进了新世纪电影城的六号放映厅,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上一层楼,将来为祖国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篇3:1200字,《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2208 字
+ 加入清单一百多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5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篇4: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__年前,中国湖北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腐败无能清政府。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寂静充满了整个电影院,电影开始了。序幕讲述了中国在清政府的黑暗、腐败统治下,受到外国的欺凌,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革命者鉴湖女侠——秋瑾,她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中国人民早日觉醒,不惜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母亲,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她拖着脚镣,一步一步走向断头台时,我的眼泪不禁冲出眼眶。
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领导下,大批热血青年,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但他们离开了富裕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抛头颅、洒热血,战死在沙场上,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努力。终于,辛亥革命在
1911 年 10 月 10 日发动了,推翻了清朝,迎来了中国的新纪元,从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看完了《辛亥革命》,再看看我们如今的中国:科技突飞猛进,近期,"天宫"一号在太空遨游,以及"蛟龙"入海 7000
米,标志我们祖国走进了世界的前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每个人都有学上。当然,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流过血,做过牺牲的勇敢革命者,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欢笑。可是我们有些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用于上网和享受上了。我看了《辛亥革命》后有所感悟: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篇5:浅谈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全文共 2475 字
+ 加入清单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抗争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强烈地激动过一代国人的心灵。这场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想谈谈我的认识。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是败?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有他成功的一面,但是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实现。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谓终极意义,是指最后的结果和影响;所谓历史终极意义,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最后的结果和影响。
我们必须从历史终极意义的角度来定性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史、抗争史上的地位。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攫取,孙中山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华民国仅挂了一个“空招牌”。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交出政权后,企图依靠一纸约法以实现其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幼稚的幻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等倡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未实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以后,很快将孙中山等倡导的民主共和制度一步步破坏殆尽。从1912年3月第一届责任内阁组建到1914年12月袁世凯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前后两年零九个月,孙中山等奋斗十几载的革命成果很快付之东流。被孙中山视为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两块“挡箭牌”——国会和责任内阁,在袁面前很快失去了效力。解散内阁他可以不通过国会;为了阻止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内阁他可以行暗杀的卑鄙之举;为了当上正式大总统他可以改变《临时约法》中规定的法定程序而逼选总统;为了便于专制独裁他干脆解散国会,后来甚至利令智昏地当皇帝。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只挂了一个“空招牌”。“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长。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没有改变。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随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民族工业发展中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仍然是微弱的。辛亥革命后几次反封建军阀斗争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而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能在中国农村造成一个大的变动。再加上连年不断的战争,使生产陷于停顿。祸国殃民的北洋军阀,已把广大农民推向更加悲惨的境地。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中国依旧根深蒂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文化同封建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斗争,但是它没有能够震撼封建文化的根基。革命失败后,反动政治势力猖狂反扑,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反动政府严重摧残了一度兴起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孙中山倡导的自由、民主并没有真正地实现。
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究竟怎样?1924年初,孙中山主持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承认:“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孙中山这里所述的“革命第一次失败”,很明显是指辛亥革命的失败。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的伟大胜利,从而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但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因此,它只能是一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和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一样,不能挽救中国命运。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制定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历史已经证明而且终将还会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己经证明,中国人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强有力的支持,中国“谁也离不开谁”!
篇6: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我们参观了位于广州市著名风景区长洲岛的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
走到纪念馆入口处,4米多高的孙中山铜像映入我们的眼帘,孙中山双眼炯炯有神,为“天下为公”静静沉思、运筹帷幄的神态和形象,使人肃然起敬。大道上和展厅里矗立的黄兴、廖仲恺、蔡 锷 、宋教仁、章炳麟、秋 瑾等先躯者的塑像,每个人都有一段惊险经历,每个人都是一页艰辛历史,述说着那封建王朝风雨飘摇、起义浪潮此起彼伏的革命年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细心倾听解说员的讲解,仔细观看陈列柜里的文物,当看到革命先躯英勇就义前留下的催人泪下的遗书和身后留下的世代相传的遗物,无不为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精神所感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成果实属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为之献出了生命,到什么时都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展品中一张发黄的纸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同盟会会员李 湛的会员证,上面“中国同盟会”几个黑色毛笔字清晰可见,旁边还有另一会员秦更年的入会证书及交会费的收据。百年见证,保存完好,十分珍贵。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同学们表示,我们回顾辛亥历史,纪念辛亥百年,就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和中国民主革命先躯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相信我一定会更努力,更坚强,因为我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未来的接班人
篇7: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个日子。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举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今年是辛亥革命__周年,因此,我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电影主要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在武昌,革命党人名单泄露,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在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社会上,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在思想上,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我做为一名小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报养育我们的祖国!
篇8:2024辛亥革命104周年国旗下的讲话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在这里我们迎来了运动会后的第一个升旗仪式,时隔一个多星期,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搏击的一幕幕场景吧,那里曾经有过胜利者的欢歌笑语,有过失败者的暗自垂泪。但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因为他们都曾努力过,不仅挑战了自己还为我们的学校增添了精彩,就因为这个理由,我要向所有的运动员致敬,为了他们的成功也为了他们的失败。
今天,同样需要我们致敬的是104年前的一群英雄们,他们不畏强权,殊死奋战,终于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们就是所有参加辛亥革命的英雄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在这之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十次武装起义,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就是经过这种量的不断累积,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给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朝廷”,同时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自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尽管因为袁世凯的窃权而走向失败,但是革命英雄的血没有白流,他们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他们的努力和鲜血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继承起辛亥革命的奋斗精神,将对祖国的这份责任慢慢挑在自己肩上,更好的发扬我们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繁荣,更富强!
篇9:暑假读书笔记:《辛亥革命》读后感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暑假里,我翻阅了一本有意义的书,叫做《辛亥革命》。令我难以忘怀。
在清末时有一位伟大的老先生,老革命家,他叫孙中山,令我非常敬佩的一位革命前辈。他一手建立了革命党,也是中国同盟会,一手还要反清,真不简单呀! 还有许许多多的类似孙老先生的革命者,他们是黄兴,喻培伦,胡汉民等 每每自己遇到了困难时,脑子里就浮现出他们对我们后代说过的话。没有他们,今日的中国有可能还是帝制国家,因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前辈们。
当起义时,每一个革命党人都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如广州起义的喻培伦让我记忆深刻,他独自一人拿着炸弹直冲总督衙门署,炸死他们,还有一些革命志士在广州起义时牺牲,有些被捕了但他们一字也没吐,有些人还家里有儿子和妻子,但他们知道为了革命必须牺牲才会换取胜利,广州的起义军只有一百多人打得清军翻天地覆,清军一想起革命党就怕,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每一个革命党人心里和魂里。
像清朝这样昏庸无能的帝国必须推翻它,有帝制国家的地方就有奴隶,所以要革命 。这一句是孙老先生说的。革命会失败,如果不失败那还叫什么革命呢?
终于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了,武昌首战胜利,给起义军提高了不少的士气,有些清军害怕到不战而退的地步,可想这些人是软软软骨头,照理来说,这些枪毙了我也不觉得可惜,我看了这本书,越看越起劲儿。说实话,没有前辈们的革命,今日的中国还是受列强的欺负,作为中学生的我一定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将来报效祖国。
篇10: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__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__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__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篇11: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104年前一场革命轰轰烈烈,他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震惊了世界四方,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使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成为一种信仰,他揭开了救亡图存的历史篇章,也在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画卷上书写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电影《辛亥革命》还原了民族存亡、战火纷飞的岁月。片头秋瑾的从容赴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躯令人心生悲愤;片中孙中山满怀救国之志,广播革命思想,推进民主共和;阳夏保卫战黄兴浴血奋战,誓死追随令人倍感振奋、热血沸腾;晚晴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袁世凯处心积虑,窃取革命果实令人愤恨惋惜。影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刻画和的不同细节演绎,生动的展现了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断探索,不屈斗争的革命信念和爱国情怀,再现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向我们阐述了革命的定义和革命的精神,诠释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对于一个民族存亡的重要。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104年过去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心潮澎湃。“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对山河破碎、生灵遭涂炭的危局,一批批爱国志士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直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提出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横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观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兴中华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为响彻华夏的最强音,他让苦难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父孙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远见卓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贯山河的革命气魄带领着顽强不屈,心怀壮志的革命义士舍生忘死,将中华民族带入了崭新的发展轨迹,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接过辛亥革命高举的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旗帜,完成了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展望未来,这条历尽沧桑却傲然腾飞的东方巨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篇12:《辛亥革命》影评
全文共 2033 字
+ 加入清单我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面写道——“我们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现在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XX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知道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不过是历史书的翻版,不过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写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直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这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可以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停留在最美好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可以出现在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现在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内容。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不过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进步的。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么样。但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可以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直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但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可以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激情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篇13:我心中的辛亥革命的那段辉煌_1200字
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那些辉煌的历史事件和英雄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其中辛亥革命的那段辉煌,是一场前无古人的革命,无数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们不畏艰辛、顽强勇敢的拼搏,前赴后继的铸就了那辛亥首义的辉煌,用生命照亮中国人民心中前进的方向,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上了浓重、辉煌的一笔。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和大家一起重温辛亥革命那段历史,读小区里的一些画报,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观看革命纪录片《辛亥革命》等。当我如此近距离的感知辛亥革命的那段光荣而艰辛的岁月,了解到了那些革命者的英勇事迹,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使我热血沸腾,特别是秋瑾、徐锡麟、邹容等人的英雄故事,他们的不屈不挠、死而后已的精神,深深的憾动了我。
英勇的徐锡麟,多么勇敢啊,可谓舍小义而取大义。他在官府假装为朝廷效力,安徽巡抚恩铭非常欣赏他,三个月就提拔他一次,半年就提拔他两次,对他有知遇之恩。可是,为了安徽的革命起义,在徐锡麟等仁人志士密谋的士官毕业典礼上,徐锡麟带头起事,用短枪击毙了他的“恩人”,尽管安徽巡抚恩铭对他有恩,并许诺他高管厚禄,但徐锡麟为了起义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还是杀了他,是何等的无私啊!后来,由于他们人少,弹药不足最终起义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汉宗被捕。当晚,徐锡麟被杀,临刑前,他神色自若的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虽然起义失败,但是他们的辉煌永存!
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了,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秋瑾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而且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唤醒中国。在被清朝政府抓到后,临刑前,她怀着满腔热血,悲愤地说:“同样的流血,同样的奉献,同样的牺牲,我用生命唤醒世人,我用生命去反抗这腐朽、没落的时代,所以一切真正的革命者,他们是坚强的,他们会笑着面对死亡,我要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我要推翻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并写下如此壮烈的绝命诗篇: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既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她的壮举像遍布中国大地的熊熊燃烧的革命之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中国民众的光明前程。所以,她笑对死亡!
正是像徐锡麟、秋瑾这样的革命志士们前赴后继,为中国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种,到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带领着这样的中国同盟会在武汉打响了第一枪,其他各地区也响应革命的浪潮,推翻清朝了那个腐朽,堕落的封建满清政府,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把那“燃烧自己、铸就辉煌、点亮他人”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断激发我们艰苦奋斗、勤奋自强!
篇14:2024热点解读: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
全文共 6130 字
+ 加入清单2011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整整一个世纪之后,中国正陷于难以自拔的官僚腐败和社会危机。武昌兵变推倒了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终结了数千年皇权统治,但是皇权的结束远非真正意义的共和的开始。一百年来,中国战乱频发、生灵涂炭,人民屡遭浩劫,宪政命运多舛。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三十年的相对安宁,让中国摆脱了大饥荒和“大革命”的威胁,并逐步回到了世界文明家庭之中,但是专制权力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辛亥革命百年之后,民权不张,公权必然无限膨胀,巧取豪夺、强征滥拆甚至草菅人命之事屡屡出现。改革三十年,中央放松管制,人民获得了劳动致富的机会,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但是也为各级官员腐败创造了大量资源和机会;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各级官员和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攫取与瓜分,人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改革一方面彻底瓦解了全体官民对正统意识形态的最后一点迷信,造成不可遏制的腐败、堕落、庸俗和拜金主义;另一方面则极大透支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并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超过发展的速度,而且只要政绩体制不变,这个破坏过程就没有止境,直到危及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鲜有像今天这样没有信仰、没有是非、没有道德勇气、没有自我反省和净化的能力,贪官污吏鲜有像今天这样多如牛毛,空气鲜有如此浑浊,食品鲜有如此不安全,草原和湖泊鲜有萎缩得如此之快……
如果这一切在国内不可维持下去,那么今日中国也在历史上罕有地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这种扩张一方面体现为中国向发达国家输送廉价劳力和产品,通过“低人权优势”压榨国内工资、消耗国内资源以吸引国际投资并维持增长;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利用欠发达国家和中国同样的体制弊病掠取它们的资源,借以满足国内维持增长的需要。这种掠取不仅会激起这些欠发达国家人民的反感和反抗,而且也可能将中国直接卷入和发达国家的资源争夺之中。官方在正统意识形态彻底破产之后一直在寻求可接受的替代品,但最后必然发现惟一可以利用的是国人尚剩的一点民族自尊感。加上政府长期灌输形成的扭曲历史观、台湾与少数族群聚集地区的分离主义隐患、政府控制下的国内媒体对“敏感”事件的高度选择性和误导性报道……这一切都注定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呈星火燎原之势;只要领土主权受到任何挑逗,民族主义情绪完全有能耐在一夜之间将1930年代的德国法西斯或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死灰复燃。今日中国在表面一片歌舞升平背后,实际上埋放着一触即发的火药。
无论是百年坎坷还是未来的凶险,都归因于奴役人民的专制。然而,专制是狡猾而顽固的,并不因革命而被打破;恰好相反,革命往往建立更强大的暴政。满清覆亡的教训在于,只有及时施行宪政改革才能避免革命的悲剧;如果执政者执迷不悟、拒绝改革,那么不仅他们自己将玩火自焚,而且整个中国社会都将陷入革命-暴政的恶性循环,中华民族将沦落到文明废弛、腐败横行、资源浩劫、环境破坏、民不聊生的地步。百年历史沧桑充分证明,只有宪政才能救中国。
要打破专制,只有依靠人民;要建立宪政,人民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尊严。个人尊严是国家宪政的前提,不可想象一个奴才治国的奴隶国家能制定和施行一部人人自由的宪法。而专制的最大罪恶不仅在于践踏了人的尊严,而且在于剥夺了个人恢复自我尊严的能力,使他们自甘堕落地臣服于专制淫威之下。中国宪政的最根本的困境在于专制体制为自己的持续生存创造了最有利的人格状态,无限膨胀的公权和长期受压抑的人格形成一对互为依存的稳态。要打破专制的窠臼,首先必须唤醒普罗大众作为公民的主人意识。
有朝一日,当国人从专制奴役的噩梦中醒来,并意识到自己深陷政治腐败和道德堕落的处境,他们最终会认同以下不证自明之理:人人都有不可剥夺与不可让渡的内在尊严,国家的义务是通过宪法与法律制度尊重与保护人的尊严;对尊严的任何践踏都是不合法的,一个长期践踏尊严的政府则是一个不合法的政府。
一、专制的病症与后果
所谓“专制”,无非是号称掌握国家权力的一群人代替人民统治国家,而拒绝通过周期性选举等宪政机制对人民负责。由于统治集团的成员都是理性自利的,他们必然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攫取属于社会大众的公共资源。在统治者骄横淫逸的另一面,是受剥削欺凌的人民--更确切地说,臣民。专制就是一群没有政治人格的臣民和政治权力过度膨胀的统治者构成的一对共生体。统治者骑在臣民头上作威作福,唯唯诺诺的臣民则任由统治者压迫欺诈,只有在被逼到绝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揭竿而起。但是暴力革命只是长期压抑下的骤然发泄,不仅不能改变臣民人格,而且通常使国民性格变得更加暴戾与无耻。革命之后,新的统治者依然故我,甚至倚仗革命赋予的合法性变本加厉,对整个社会施行更加极端的暴政,直到新政权的合法性在一次次暴政中丧失殆尽。专制给社会造成的创伤无法弭平,专制传统所生成的周而复始的历史惯性也几乎无法打破。既然不能成为掌控自己命运的狮子,人民就成为被任意宰割的羔羊。
1.专制社会的病症
专制的一半是统治者的暴政,另一半则是人民的懦弱和懒惰。专制造就国民的病态人格,病态人格反过来维持和加固专制,使国家陷于不能自立、自决、自治的政治残废状态。举其大者,一个专制社会呈现出如下致命的病症。
一曰伦理低谷。专制是迄今为止使天理伦常处于低谷的制度,并以自己为楷模复制了无数无耻的臣民。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专制政权热衷于自我吹捧,不择手段封杀批评。它不仅用强权压垮人的脊梁,将人变成在权力面前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应声虫,为了趋利无所不为、为了避害噤若寒蝉乃至甘愿鹦鹉学舌,而且为人树立了一个无耻的样板,尤其是在他们看穿了“皇帝的新衣”之后仍然不得不用自己的谎言为它遮体,以此彻底磨灭他们的基本耻感,最终使一国之人变成将说谎和造假当作美德的小人。
二曰懦弱。专制的维系是建立在臣民的普遍恐惧基础上的,专制淫威使每个人都变成在自己的职位、待遇、名利、家庭面前畏首畏尾。专制教育体制从来压制独立思考和信仰,用一套并不高贵的谎言教唆儿童说谎,让人从小就不敢面对事实、质疑正统、坚持真理。专制者用自己炮制的“信仰”代替全体国民的信仰,而在不受质疑、养尊处优的正统信仰难以维系之后,仍然不允许国民自由信仰。在一个权力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的国家,上级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服从命令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也是决定奖惩升贬的最高依据,即便在号称以探究真理为己任的高等学府也不例外。在严密的权力体系内,自然不存在独立思维的呼吸空间。没有独立判断,也就无所谓过错和责任;所有人都在服从更上一级的命令,即便最伤天害理的行为也因为上级旨意而显得情有可原。一群懦弱的国民本不足以担当任何责任,也不存在任何责任可以担当。
三曰激进。越是在这样的国家,激进的声音越受追捧;温和理性的主张越受冷落,即便存在也必然微弱寡助,最后淹没在嬉笑怒骂的汪洋大海之中。既然专制国家禁止自由言论,打破专制造成的万马齐喑需要承担难以预测的风险,勇气成为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勇敢(尤其是敢言)成为这个社会的首要美德,口无遮拦的勇夫就是这个社会最大的英雄。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不激进就无法打动愤世嫉俗的民众。这一方面是因为公权缺乏制衡,无法无天、欺人太甚,社会积怨太多而长年不得排解,任何报道出来的消息都足以引发一场暴动,只不过在国家机器的强大震慑下不敢发作,因而只能借助激进的言论发泄无所不在的沉闷;另一方面,专制者的专横使所有说理都成为婆婆妈妈、与虎谋皮的纸上谈兵;哪怕分析得再头头是道,于国于民有利无害,但是最终都会因为触动既得利益的奶酪而至多博得决策者的冷笑。正因为几乎任何主张在专制社会都不可能付诸现实,人民无须面对激进主张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既然只是“说说而已”,社会变革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不负责任的文人们乐得画饼充饥,构筑一座座虚妄的乌托邦,用激烈的文字博取人民的欢心和拥戴,而人民也乐得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心理畅快,就如同阅读武侠小说编造的虚幻故事让人们感受公平和侠义的畅快一样。革命主张与其说是治理社会病症的药方,不如说是满足社会心理的兴奋剂,而沉闷的专制社会恰恰需要打破沉闷的兴奋剂。这样,专制国家满地都是充斥幻想的革命者。
四曰轻狂。专制社会的人民往往显得过于自信、轻信乃至狂妄,不仅因为他们从小被灌输一种过于简单的善恶观,并认定它是唯一正确的真理,而且由于舆论受到严格控制、信息受到高度过滤,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过度单一,因而不需要也没有机会面临不同利益和观念之间的复杂冲撞。尤其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真正选择自己的统治者并根据执政业绩决定其命运,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执政者自我粉饰的执政“理念”,并心满意足地认定面前的执政者就是自己的救世主,直到谎言被一次次惨痛的真相戳破;即便如此,在“敏感”信息受到高度屏蔽的环境下,多数人仍然不假思索地认同现行体制的天然合法性。
五曰好战。一个懦弱而渺小的个体往往反而尤其虚荣,并寄希望于一个强大的集体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对于这个集体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危险却视而不见。既然道德文明毁坏、内心一片虚空,便只有把GDP数字、航天飞机、航空母舰等外在“成就”当做惟一值得炫耀的资本。专制政府本来就不遗余力地向其臣民们灌输国家主义理想,把主权和国土奉为超越一切的至高价值;每个国民都被统治者奴役,但在接受奴役的同时又反过来把自己臆想为桀骜不驯的统治者,在主权、忠君、“爱国”这套价值体系中梦游。这套价值体系的系统灌输使他们热血沸腾,即便牺牲自己被专制极大贬值的生命也乐此不疲。专制国家的个人都很弱小,却大都是坚定的军国主义者。
六曰势利。面对权力卑躬屈膝,面对真理和良心便必然显得轻慢、冷漠、不知敬畏。独立人格缺失本来就是专制社会的常态,专制机器迟早会把独立思维从肉体上绞杀殆尽,并以此警示全体国民,让他们战战兢兢、危言危行。当权力变成可以兑换一切的通货,任何道德或法律规则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社会,信仰是偏执,原则是迂腐;只有利益才是目的,只有能兑现利益的权力才值得追逐。在赏罚分明的权力体制下,每个人都被驯服为圆滑世故的犬儒,乖乖地、理智地、昧着良心地选择顺从,整个国家成为趋炎附势的竞技场。明知有些事情于国于民不利,自己做了却也心安理得,别人问起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我也是没办法,上级就是这么指示的”。试问这和党卫军押送犹太人去煤气炉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他们不也在忠实执行着“元首”的命令吗?只不过他们造成的后果可能更直观一点而已。专制机器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巨大的囚笼,拘押着在它驯化下变得彻底理性自私、只顾自己的全体囚徒。即便国家大厦将倾,也不会有人敢于站起来抵制,而只能任凭其在风雨飘摇中走向集体坍塌。
以上病症加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悲剧人格;多数国民染上了这种性格,便造就了一个悲剧民族,而民族的悲剧比个人悲剧更加深重。一个悲剧人格尚可能在惨痛的现实面前有所警醒,处于悲剧民族中的个人则不仅自己无须面对或无法改变整个民族面临的厄运,而且会在民族“强盛”的光环笼罩下走向危险的深渊。让个人正视自己、承担责任乃至改造国家是需要道德勇气的,将一切责任“外包”给遥不可及的“帝国主义”、“反华势力”则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在国家主义话语体系下,“爱国”、“维护主权”、让貌似和政府过不去的“卖国贼”闭嘴乃至消失是不怎么需要理由的;相反,一些哗众取宠的“爱国”言论很能迎合国民心理、很能发泄社会郁闷,众人甚或从针对某个弱国或弱势族群的强硬打压中找回一点做主人的快感。在不可一世的国家主义尘嚣中,每一个“爱国者”都如释重负地卸下自己的道德责任,在“抗美”、“反日”、“中国模式”的自我陶醉中寻找阿Q式的精神自慰,惟独视而不见的是自己身边此起彼伏的国内危机及其昭然若揭的制度根源,以及自己生活的这片国土在自得其乐的“发展”模式下被毁坏殆尽。
2.专制的后果
它首先会变卖这个国家的所有财富并归为己有,无论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还是水甚至空气。国家越大,可供动用的资源越多,专制统治就越稳定,人民的苦难越深重。统治集团热衷于把自己当做人民的救星、把人民的劳动成果变成自己的执政奇迹,实际上在利用国家机器攫取巨大垄断利益。
它挟持整个民族,任意征用国家财富并拿去和外国政府交换,作为捍卫自己统治地位的资本。专制政府剥夺自己的人民和换取别国的友善在本质上不仅不矛盾,而且完全可以在执政者的自我利益这一点上统一起来。卡扎菲、穆巴拉克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美英雄”。恰好相反,他们用自己国家的资源笼络西方政要和知识精英,和他们混得如鱼得水,并以此换取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有朝一日走向战争,最大的障碍很可能不是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而是腐败的执政者对海外家族利益的投鼠忌器。
但恰恰又是它把“爱国”时刻挂在嘴上,不遗余力地粉饰自己的“爱国”形象,用人为扭曲的历史观不断制造假想的敌人和民族危机感,让自己成为理所当然的民族守护人。在维护“主权”的大旗下,执政劣迹显得微不足道,针对政府的批评会轻而易举地被贴上“卖国”的标签,自发的维权行动被说成是“国际势力”策划的结果以及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它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实施高压族群政策,同时扭曲历史、压制真相、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自由交流,人为制造族群矛盾、隔阂与仇恨,埋下国家分裂的重大隐患,进而以此作为维持集权专制的借口。任何专制统治者会都把民族主义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并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骑虎难下。
它本能地嫉妒并压制不合官方主流的学说和独立于其控制之外的组织,从而有效扼杀会取代它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力量。对于宗教势力或拉拢、驯服、同化,或排挤、迫害、打压,不仅因统治者个人的恣意任性而人为制造国家敌人,而且使整个民族生存于一片信仰沙漠之中。
它禁止实质问题的自由与公开讨论,使得整个社会生活在愚昧、麻木、偏见和由此产生的危险之中。
它让社会失去理性,不仅因为它任意设置言论禁区,使民众不可能从建立在真相基础上的有意义的辩论中训练说理的习惯,而且它自己就是专横的典范。一个不讲理的政府培育了一个不讲理的民族,犬儒、势利、暴戾、权力崇拜成了社会每天呼吸的空气。
它让恶法盛行,让良法失效,让法官成为傀儡,让它自己制定的法律成为门面。专制和法治本来就互不相容,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专制都是法治的对立面;法对统治者有利就实施,不利就搁置。在一个腐败已经渗入毛细血管的社会,相对的清廉会因为阻碍腐败而被冠以“腐败”之名遭到清算。
然而,它的最大后果尚不在此,而在于泯灭了国民的自由人格,摧毁了他们的内在尊严,并使他们心怀恐惧地匍匐在它的阴影之下。在全能政府的对面,是一群无能的人民,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丧失尊严和耻感。官员不以剥削欺诈人民为耻,人民不以接受奴役为耻;人民的卑贱懦弱纵容了官员的骄横无耻,官员的飞扬跋扈加固了人民的恐惧臣服。经过百年折腾和三十年“发展”之后,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已经退缩到人人为己的经济动物状态。义愤填膺地“围观”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人,轮到自己时大多照旧乖乖按“潜规则”行事;对体制和现状牢骚满腹的人,大多又甘愿充当这台庞大机器的某个部件,为它的张狂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篇15:《辛亥革命》观后感初中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继而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给水深会热的中国燃起了希望,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初昏庸腐朽的的清政府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不管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是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或者是邹容的《革命军》、抑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赴死,一位位革命志士都是为了实现理想,唤起民众觉醒,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这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在战争硝烟已经散尽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顽强斗争,才换来了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应铭记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谨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积极进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篇16: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__月__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辛亥革命》。虽然我对这个名字很陌生,觉得好像不如动画片好看,也不很了解影片的具体内容,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方面,是因为集体看电影是件很激动的事;另一方面,我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影片到底是讲什么的。
影片开演后,首先出现的是烈士秋瑾,她带着铁链,走向刑场,我当时感觉很害怕,希望她不会死去。随着影片的播放,我知道了这些值得永远记忆的名字:孙文(孙中山)、黄克强(黄兴)、徐宗汉、林觉民、喻培伦……
也知道了那些" 可恶坏蛋" 的名字:慈禧太后、怡王爷、袁世凯、汪精卫……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枪炮声声,战火纷飞的场面,及革命者的坚强、勇敢,使我更加明白了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我们从没有见过面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还有就是影片中孙文(孙中山)的演说,他有力的话语和动作,总是感染我,尤其是他说服那些外国人的场面,让我十分感动。最可笑的是那个小皇帝和那些留着大长辫子,穿着大长袍的清朝人,动不动就下跪,让我们大笑了好几次,一幅落后可耻的奴才相,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并且置老百姓的死活于不顾,将中国的土地送给外国人,这样的政府就应该被推翻。外国侵略者仗着武器先进,用一些小恩小惠来贿赂中国的贪官污吏,想占领我们的土地,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呀。我想:我们只有学好知识,学好本领,让科技更发达,才不会被别国欺负。
影片结束了,走出体育馆,外面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使我的心情好了很多,但还是无法忘记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和片段。
篇17:1000字,《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2233 字
+ 加入清单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距今100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烈士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救亡图存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铭记辛亥革命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篇18:辛亥革命爆发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全文共 3015 字
+ 加入清单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
1911年10月9日正午,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装配炸弹,不慎爆炸,孙武受伤。俄国巡捕闻声赶至,把炸药、旗帜、符号、文告、印信全部抄走,起义计划暴露。瑞澄下令紧闭城门,大事搜捕。蒋翊武与刘复基计议,刘主张当机立断,说: “与其坐而被捕,不如及时举义,失败利钝,非常计也。”蒋以临时总司令名义发布命令,在当晚12时起义。然而在当晚12时以前,军警突至武昌小朝街85号总指挥部,刘复基掷炸弹时受伤被缚。蒋翊武、彭楚藩跳墙时,也被捕。蒋因穿长袍马褂,拖着辫子,不被注意,乘机逃逸。
当晚的起义计划遂告流产。清吏连夜审讯,审官铁忠想开脱彭楚藩,说:“你是宪兵,是捉革命党的,怎么也被错捉来了? ”彭答:“我就是革命党!”铁忠再说:“你不是奉命去抓匪徒的吗?”彭愤答:“我是黄帝子孙,怎么会接受满虏的命令!” 他要来纸笔,振笔疾书:“余既从事革命,个人生死,早置度外,请速余死。”彭即被杀,年仅25岁。复提刘复基。刘骂不绝口,就义时连呼“同胞速起”!“还我河山”!死时年28岁。杨宏胜受审时说:“老子革命党,杀便杀,胡问为?党羽除汝满奴外悉是。”铁忠大怒,命人鞭打,杨挺身直受。推出施刑时厉声骂道: “贼虏!杀!快杀!恐奴才不久亦随老子来也!”死时年26岁。
10月10日晨,张廷辅被捕,刘公寓、同兴学社等革命机关相继被抄,清军开始按查获的名册捕人,被捕人数已达32人。瑞澄通告全城:“此次匪巢破获,可以安堵一方。须知破案甚早,悖逆早已消亡。”又向清廷发电:“瑞澄不动声色,一意以镇定处之”,“俾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
10月10日晚,情况已万分危急,各标营党人集议,决定立即动手。7时许,城外火起。混成协第二十一营辎重队、工程队和炮队起义,向城内进发。城内工程第八营排长陶启胜发现士兵金兆龙臂缠白中,吼道:“你要造反?”金答:“老子就造反,你将怎样!”陶与金扭打。金大喊:“同志们快动手,还等什么? ”士兵程定国用枪托击陶头部,陶逃,程举枪射击,熊炳坤亦对陶打枪,这时全营轰动,代理管带阮荣发等堵住楼梯门,一面放枪,一面大呼:“此等事做不得,要灭九族的!”被士兵吕中秋、徐少斌击毙。熊秉坤鸣笛集合,扑向楚望台军械库。
楚望台监守官李克果分发子弹准备抵抗,士兵们得子弹后,立即响应起义。李克果大惊,越墙逃走。熊秉坤即宣布起义部队为湖北革命军,布置进攻总督署,并举吴兆麟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此时各标营见火光闻枪声,纷纷起而响应。二十九标排长蔡济民率兵首先冲出营门,喊:“打旗人!”测绘学堂学生李翊东挺身高呼:“同学们,不要怕,今晚是革命党举事,我就是革命党。愿意革命的跟我到楚望台去领取枪弹!”
四十一标和三十一标留守共300多人。黎元洪令严防士兵起事。一个外营的士兵来通知起义,黎元洪立杀之。士兵邹玉溪欲出门响应,被黎元洪手刃。这时蛇山炮响,黎元洪大惧潜逃,四十一标方参加起义。
清军驻武昌城内外的兵力约20个营,共9000多人,相继起义的达三四千人。革命军向督署连续发起三次进攻。第三次进攻时,革命军放火烧房,为炮兵照明,起义的炮队八标以13门大炮猛轰。起义军又夺取了机枪阵地,倒转枪把猛射,占领八镇司令部。瑞微在围墙上打洞钻出督暑,奔江边楚豫兵舰逃命。熊秉坤卒敢死队冲东辕门,士兵相继冒弹雨抱煤油罐纵火。经一夜血战,到东方黎明时占领督暑,武昌全城克复。满城都是臂缠白巾的革命军,一面醒目的铁血十八星大旗,在黄鹤楼头迎风招展。
10月11日上午,枪声停息,革命党人聚集商建军政机构,欲推一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为领袖。他们找议长汤化龙,汤说:“革命事业,鄙人素表赞成,”但“此时正是军事时代,兄弟非军人,不知用兵”。于是改推黎元洪。黎元洪已换上便衣,躲藏在部下刘文吉家里。找到他时,他吓得浑身打颤。被胁持送到咨议局,与会诸人鼓掌欢呼。这时,当告知要他出任都督时,黎面色惨白,大喊:“我不能胜任,休要害我!”胡瑞霖、吴兆麟、张振武、蔡济民等软硬兼施,黎仍坚拒不肯,满座哗然。他们要黎元洪在一份安民告示上签字。黎瑟缩不签,李翊东大怒,举枪对黎说:“再不答应,我就枪毙你!”后来干脆拿起笔签了一个“黎”字,说:“我代签了,看你还能否认不成!”于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遍全城。
当天下午还推举了各种职事人员。汤化龙被任命为总参议。其他如参谋部、民政部、交通部、外交部、庶务部、书记部、军需部等,也都纷纷成立。革命党人蔡济民、吴兆麟、胡瑛等15人组织谋略处,于11日晚开始办公,作出决定:(1)湖北革命领导机关定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设于谘议局;(2)称中国为中华民国;(3)以本年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4)都督暂用黎元洪名义,布告地方及通电全国;(5)革命军旗为十八星旗。
10月12日晨6时,武昌电讯已恢复。革命党人用黎元洪的名义促居正、黄兴、宋教仁等人来鄂;并请转电孙中山从速回国主持大计;同时通电全国,告以武昌光复,请即同时响应。
黎元洪像木偶一样,不言不语,不吃不喝,盘膝闭目。后来听说武汉三镇全部克复,民众踊跃参军,方始转变态度,12日,蒋翊武、蔡济民劝黎剪去发辫,黎同意。蔡抚黎剪后之头笑说: “都督好像个罗汉。”黎说:“有点像弥勒佛。”13日下午,黎元洪当众宣布:“我前天未决心,昨天也未决心,今日上午还未决心,这时是已决心了,无论如何我总算是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死生以之。”次日,居正自上海来,接受了汤
化龙等人起草、经黎元洪同意的《军政府暂行条例》,取消了革命党人组成的谋略处。在4个部队和7个局长中只有孙武一人是革命党人,革命党人不满,于是再作修改,废除政事部,文书局改称军政府秘书处,其他6局一律改部。党人力量得到增强。
15日,军政府以“鄂军都督黎”的名义发出布告,宣布“将湖北境内一切恶税先行豁免”,规定:除盐、酒、糖、土膏(即鸦片)各税捐外,所有统捐局卡,一律永远裁撤;除海关外,所有税关,一律永远裁撤:本年下忙丁漕,概行?免;历年积欠丁漕,概行?免;各属杂捐,除力地方所用者外,概行豁免。
16日,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人民一律平等;允许人民有各种民主、自由权利,如言论、出版、通讯、信教、居住、营业、保有财产、保有身体、保有家宅等;规定人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对于政府组织、都督与议会的权限和职责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令。
军政府议定,薪金分为三类:军官及各部一切办事人员,一律对于军政府尽义务;一般职员,无论大小员司,一律月支夫马津贴费20元,兵士每月支10元,下级官佐每月12元。黎元洪见民气振奋,感慨而言:“兵丁各自为战,虽无指挥,亦各奋力突进,汉族同胞,徒手助战,持刀协击,”“甚有妇孺送面包茶水入阵。此情此景,言之令人奋武”。
16日,胡瑞霖劝黎元洪登坛誓师,得到同意。17日,黎元洪全身军服,腰悬军刀,威武地被拥护登台。台上放着黄帝牌位,剑、旗分立两侧。由谭人凤授旗、授剑,居正宣讲革命意义,黎元洪宣誓,由舒礼鉴起草的《祭告天地文》说:“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麻,以数十年群力呼号,流血所不得者,得于一旦,此岂人力能及哉!”黎元洪顿成“开国元勋”。阅马场上,“欢声雷动”。”兵士对都督之爱戴,亦大有加”。
篇19:辛亥革命的作文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他们不畏强权,殊死奋战,终于推翻了清王朝260多年的专制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今天,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日。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倡导辛亥革命先烈的敢为天下先、敢为民生洒热血的精神,将首义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贡献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周末或是放假到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地去参观游览,切身体会革命烈士的不朽功绩和爱国精神。积极向家人和朋友宣传,让周围的人能与我们一起感受革命精神。我们还要追随辛亥革命先驱者的步伐,继续前行,努力学习,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只在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抑或干脆崇洋媚外,“哈韩”,“哈日”,忘记历史,忘记过去,又怎么对得起先烈的热血和忠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它也召唤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为民主共和的目标而奋斗!同学们也应该谨记这句话,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断为之奋斗。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矗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奋斗不懈!
时代在召唤,征途上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怎能踌躇不行?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继承起辛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将对祖国的这份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发挥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繁荣,更昌盛!